经过华阳和周娘子她们的追踪走访后,拿回来的信息数据是喜人的。
林秋曼统计得出来的有效数据占了近七成。
这意味着从华阳馆学艺出去的女郎有近七成是靠这份技艺养家糊口的,剩下的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一些是自身问题,一些则是家庭因素。
就跟孵化一窝小鸡仔一样,十只鸡蛋里有六七只鸡仔成功孵化。
把这份数据拿给华阳,她是极其振奋的。
往日从来没有这般详细地分析过华阳馆的成效,经过林秋曼细致类分,一目了然。
成效数据统计出来后,林秋曼又让她把华阳馆的财政开支详细的做一份列表细目出来,从方方面面把华阳馆的优劣势,各方面都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最终折腾了许久,华阳总算送上正式奏书。
那份奏书条理清晰,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李珣看过后,颇觉诧异。
阐述的事情简单明了,有理有据,很有一番功夫。
傍晚林秋曼去崇光殿探情形,二人坐在一起用饭,李珣的胃口不是很好。
林秋曼提起华阳馆的事,李珣道:“这事我不管。”
林秋曼:“那明日五郎把奏书送到政事堂去。”
李珣看着她没有说话。
林秋曼循循善诱,“明日给你做锅子吃。”
李珣想了想,是许久都没吃过她做的锅子了,“也行。”
这回华阳显然是费了心思的,她渴望把华阳馆壮大推广,而依靠官方去实施,是成效最快的。
她亲自把政事堂的老迂腐们都拜访了一遍,因做过监国,这些国栋对她的态度还行,都愿意屏弃偏见来客观看待华阳馆。
从头到尾李珣都没有参过言,公事公办,用本事说话。
政事堂里的宰相们意见各异,有的觉得女郎就应该安分待在后宅,有的觉得华阳馆存在得也算合理,毕竟呈上来的学艺女郎们占了近七成是能养家糊口的。
大陈的男丁有赋税徭役在身,若家中的女郎能帮衬,也算不错。
人们为这个话题争论起来,有的觉得可行,有的墨守成规。
最后姜阁老道:“不如这样,干脆去问这些女郎家里的郎君们,他们若觉得受益,也应允,那便证明华阳馆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
周相公捋胡子,“姜阁老说得在理,华阳馆既然是民生,涉及到的皆是百姓利益,那咱们就问问百姓们的意见,若是受用,朝廷就把这事落实下去,若是不受用,就到此作罢,如何?”
人们又七嘴八舌议论一番。
没有什么比用事实说话更有力度了,大家都不再争论,只需让各地里正实地考察上报就行,也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