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零零电子书>从农家子到当朝首辅免费阅读 > 第40节(第1页)

第40节(第1页)

“县城的油铺我是聘了族里的一个叔伯,府城那边也得留人,这回你们运输队去府城,小尺哥你帮我留意一下运输队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柳小尺欲言又止。

“说到人,我现在就能给你推荐一个,宝儿,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孙阿牛?”

孙阿牛就是柳家村那个瘦得跟竹竿似的少年,赵丰年自然记得,上回在县城庆功宴上,他还上前以茶代酒来感谢赵丰年,人比以前开朗多了。

“小尺哥想要推荐他?”

“你可能不知道,阿牛哥身世挺可怜的,他爹是当年北边打仗闹饥荒逃难的,到了柳家村才定下来,结果他十岁那年人就去了,他娘在族里的帮扶下把他拉扯大,也落得一身毛病,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治病,他就帮人家干活给他娘买药,孝顺不说,还懂回报,这一路上学东西也很快,脑子也灵活,其他人倘若去府城,怕是还要考虑道家里的人,倘若是阿牛哥,他没什么牵挂,到时候直接把孙大娘一起接过去反而方便无牵挂了。”

赵丰年思索一番,这样一听,孙阿牛确实是比较合适。

“不如这样,下回回来的时候,宝儿你再考察考察他,找他谈谈?”

赵丰年便笑了,“看来小尺哥出去一趟,果然大有长进了,人也成熟了不少。”

小尺笑着挠头,“以前待在家里不知道,出去一趟才知道做生意那么多门门道道,多亏了大力叔帮我,否则我肯定做不好的。”

“大力叔的提携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小尺哥你有这方面的天分又愿意学,我跟大力叔也说了,这一回就要放手让你自己做了,他会在一边看着,你只管放心大胆往前走。”

柳小尺感动不已。

这回运输队直接从赵家村离开。

运输队离开后,赵丰年便接到了顾子升的帖子,邀他去县城参加一场文会。

到了地方赵丰年才知道是府城的周学政组织的文会,连顾家村的顾小秀才跟陈家湾的陈秀才都来了。

“上次一别,你竟又弄出了一个纺织厂来,实在是英雄出少年。”

上回见面还是赵丰年考中秀才宴请那会儿,顾家村两位顾夫子带着贺礼上门,都为赵丰年感到高兴。

顾秀才上回又参加了一次乡试,依旧榜上无名,他笑称往后只当一个教书先生,但是今日在这里见到他,赵丰年便知那句“教书先生”才是戏言了。

赵丰年问候了几句顾老秀才,两人交谈了片刻,陈秀才这才上前搭话。

“陈夫子有礼。”

陈夫子回了一礼,笑道,“赵秀才院试那篇文章老夫反复研读,还让私塾里的学子通读背诵,实在是精辟。”

赵丰年自是谦虚。

“赵秀才太过谦虚了,不知赵秀才今日可带了文章来,也好叫我瞻仰一番,我近日有感而发,偶得了一篇文章,还想让赵秀才品评一二。”

“陈夫子言重了,我一介后生,比不得陈夫子耕耘不辍。”

顾秀才也笑,“你确实是后生,可后生可畏,是要把我们这些人都比下去了。”

顾秀才说完,转头又看相陈夫子,“陈夫子教书育人,于文章上不断追求,实在是我辈楷模,不似有的人,说是读圣贤书,却只听闻了几句流言蜚语,竟是弄得这文会也乌烟瘴气了。”

顾秀才说的是几个贬低赵丰年铜臭的县城学子。

“读书人还是要以圣贤书为本,万不能舍本逐末,学了那商贾之流追名逐利失了本心。”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多的是伤仲永的,如今看来,就在我等之中呢。”

赵丰年听了这话还没什么反应,顾秀才跟陈夫子就先坐不住了。

“诸位人云亦云,只听片面之词就妄下定论,实非君子所为!”

这时,主持此次文会的学政听到动静出现了。

周学政曾是赵丰年那场院试的学政,他原本很是欣赏赵丰年的才学,也觉得他一个农家子走到院试不易,还特意关照过府学那边是否有一个叫做“赵丰年”的学子前去报道,却得知他中了秀才后,根本没去读书不说,反而流连乡里,做起了买油的生意,近日来又弄了个什么纺织厂,跟女子织布有关,当即就对赵丰年印象变差了。

这次文会邀请的是临县及周边有秀才功名及以上的学子,周学政本没叫准备赵丰年的帖子,未料想临县县令却替赵丰年要帖子,周学政只得捏着鼻子给了一张出去。

方才他一直关注着学子们的交流,听到这边动静赶过来一看,第一反应竟是——好一个俊秀的少年郎!

等得知这风姿绰约、文质彬彬的小少年竟就是赵丰年,当即就沉了脸。

“你就是赵丰年?赵学子,今日乃是各位学子交流文章的文会,你引得众怒,是否不太恰当啊?”

赵丰年先是跟众人一起行礼,这才又拱手,“学生扰了文会清净,乃是学生之错,只是,我以为今日学政举办文会,是体恤我等读书人,为我等提供一个交流之处,却未想到,竟有学子辜负学政心意,背后嚼人口舌,肆意污蔑他人,比之那村间乡野更有过而无不及,委实令人伤心。”

周学政看了他一眼,没因他三言两语转变,“这么说,你并无有行买卖商贾之事了?”

“学生却有行买卖之事。”

众人再次议论起来,赵丰年却朝周学政再次拱手,“学生敢问学政治,我等读书为何?”

“自然是报效朝廷。”

赵丰年却笑,“学生以为,此言对,却不全对,”见周

学政看过来,他继续道,“我等读书,无非是为了科举为官,而后报效朝廷,可如何报效朝廷?”

“做了官不就是报效朝廷了!”有人回道。

“有人居庙堂之高,有人外放乡野,在朝堂之上出谋划策制定规则的是报效朝廷,外放到各地为官帮助改善各地民生的也是抱效朝廷,唯有两者结合,方能说一句抱效朝廷,这才是我等读书的目的。”

“赵丰年,你到底想说什么,你一个读书人行商贾之事,跟抱效朝廷可不沾边。”

赵丰年看了眼那学子,继续,“大人,你可知道,我这丰收油一斤售价几何?

是二十文,而如今,随着我们赵家村制油厂的扩大生产,丰收油已经降到了十五文,而在丰收油出现之前,老百姓只能逢年过节买一点猪板油,三十文一斤,熬成猪油半斤都不到,百姓们已苦油价贵久矣,我相信在场的各位早已经体会过丰收油的物美价廉,用十五文一斤的丰收油,代替六十文一斤的猪油,就能让百姓们肚子里有油水,如此,还不算有利民生,报效朝廷吗?”

众人安静了片刻,只见又一人指出,“那这也是为你赵家牟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