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之败:司马懿耗了o年布局
三国时魏帝曹芳名义上是皇帝,但曹爽掌军政大权。司马懿假装老迈病弱十年,稳住曹爽警惕,暗中收买朝臣、掌握禁军。高平陵之变那天,曹爽出城祭陵,司马懿趁机封锁洛阳城门,夺取兵权。
这场夺权背后,是十年隐忍、精心准备、天时地利人和。哪是什么皇帝下诏就能办成的。
唐玄宗动杨国忠:结果安史之乱爆
杨国忠骄横跋扈,玄宗多次想除掉他。但杨国忠牢牢控制军政,安禄山兵变时,玄宗还得依赖杨国忠调兵遣将。最后杀了杨国忠,但已经晚了,国家崩溃在即。
这说明:除掉权臣如果没做好替代准备,后果往往是大乱。
崇祯剪除魏忠贤:天下就清朗了吗?
崇祯一即位就废魏忠贤,雷厉风行,厂卫肃清。但没有魏忠贤控制的那套班底,朝堂派系立刻内斗成一锅粥。没有厂卫维稳,社会秩序迅崩坏。魏忠贤没了,大明也走向末路。
嘉靖罢严嵩:十多年才能慢慢削权
嘉靖皇帝其实早就看严嵩不顺眼,但严嵩势力根深蒂固,一道圣旨不能解决问题。嘉靖用了十多年时间,扶持对手、削弱权网,最后才让严嵩家族覆灭。
小说爱写主角穿越成皇帝,或者辅政大臣,一道圣旨、一次朝会就把权臣干掉。为什么不可能?
权臣的势力盘根错节,光罢免主事者不行,得有替代力量。没有相应的军权、情报权支撑,诏书就是废纸。官僚体系不是机械零件,你换个零件系统照转。现实是,一换血就可能瘫痪。权臣的党羽自保,会拼死反抗或暗中破坏。真实历史从未有“圣旨一出,天下清朗”这种操作。除权臣,得斗智斗勇、长期布局、逐步分化瓦解。
权臣不是一夜冒出来的。他们往往是国家某种结构性危机的产物。
皇帝不理政,内阁、相权、厂卫权力自然壮大。
皇帝缺乏可靠班底,权臣临危受命,权力集中。
政局动荡,需要有手腕的人收拾残局。
所以,权臣本质上是皇权衰弱、体制失衡的表征。他们不是简单的“坏人”,而是权力结构的产物。
想要扳倒权臣你本人需要在一定的位置上才行,不是随便一个三四品就能干的,从明朝辅就能看出来,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前后扳倒对方都是在身份接近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要长期的隐忍,时间跨度可能长达十年二十年。甚至有些权臣是他死了,你才能动他的党羽,比如张居正这种。
长期布局——如司马懿韬光养晦十年。
分化瓦解——如嘉靖慢慢削弱严嵩党羽。
扶持对手——唐德宗扶持李泌对抗权臣。
先夺军权——不拿军权,动权臣等于自杀。
历史写“圣旨一出,权臣尽伏”,看着爽,实际全是臆想。真正的历史告诉我们,权力从来不是纸面上的东西,而是人、军、财、情报、体制多维度的复杂博弈。
扳倒权臣,难在斗智斗勇,难在布棋布势,难在洞察人心。写历史文,不研究清楚这些,就只能是空想罢了。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dududu历史不是爽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