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黄绮”指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和绮里季,他们在秦朝末年为避乱世,隐居于商山。“之商山”描述了他们的隐居行为。“伊人亦云逝”中的“伊人”指代桃花源人,“云逝”表示他们也像商山四皓一样,为躲避乱世而消逝在与世隔绝之地。诗人通过引用商山四皓的典故,类比桃花源人的避世之举,强调这种行为在乱世中的普遍性,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表明桃花源人的避世并非个例,而是贤者在乱世中的一种选择。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解析:“往迹”指桃花源人当初来到此地的踪迹,“浸复湮”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踪迹逐渐被淹没、消失。“来径”即进入桃花源的路径,“遂芜废”说明这条路径也渐渐荒芜废弃。此句描绘了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强调了其神秘性和与外界的隔阂,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被时间和外界遗忘的地方,同时也为下文桃花源内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态做铺垫。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解析:“相命”体现桃花源人相互招呼、共同劳作,他们彼此协作,致力于农耕生产,“肆农耕”突出农耕活动的积极开展。“日入从所憩”描绘了日落之后,人们各自回到家中休息的场景。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桃花源内和谐有序的农耕生活节奏,展现了人们勤劳质朴、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与当时外界社会因战乱和苛政导致的民不聊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简单、安宁生活的向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解析:“桑竹垂馀荫”描绘出桑树和竹子生长繁茂,枝叶低垂,投下大片阴凉,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示桑竹可用于养蚕和编制等,是桃花源人生活的重要资源。“菽稷随时艺”说明桃花源人根据季节变化适时种植豆类和谷物等农作物。这两句进一步细化了桃花源内的农业生产,体现了物产的丰富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描绘出一幅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图景,展现了桃花源生活的富足与和谐。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解析:“春蚕收长丝”描述春天养蚕能够收获长长的蚕丝,这不仅体现了桃花源内蚕桑业的展,也暗示了人们的勤劳与智慧。“秋熟靡王税”则强调了秋天庄稼成熟后,无需向官府缴纳赋税,这与当时现实社会中百姓深受赋税之苦形成强烈反差。“靡王税”三个字是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重要刻画,突出了这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负担轻,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反映了诗人对公平、自由生活的渴望。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解析:“荒路”点明桃花源中的道路并非繁华大道,而是带有自然荒僻的特点,“暧交通”描绘出这些道路相互交错,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幽僻的氛围。“鸡犬互鸣吠”则以鸡鸣狗叫之声,打破了道路的寂静,增添了生活气息,从侧面反映出桃花源内人们生活的安定和谐,犹如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与外界的动荡不安形成鲜明对照。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解析:“俎豆”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俎豆犹古法”表明桃花源人在祭祀等礼仪活动中,依然遵循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衣裳无新制”说明桃花源人的穿着保持着过去的样式,没有追求新奇的款式,反映出这里的生活质朴简单,不受外界时尚潮流的影响,凸显了桃花源内风俗的古朴,人们注重内在精神和传统的延续,而非外在的物质追求。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解析:“童孺纵行歌”描绘了儿童们自由自在地一边行走一边唱歌的欢乐场景,展现出孩子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天性,体现了桃花源内良好的成长环境。“斑白欢游诣”则刻画了老年人也欢快地游玩相聚的画面,反映出桃花源内老有所乐的生活状态。这两句通过描写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欢乐,全面展现了桃花源内和谐、幸福的生活氛围,无论老少都能在这个社会中享受生活,体现了社会的安定与美好。
o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解析:“草荣识节和”意思是看到草木繁荣生长,就知道时节气候温和宜人,“木衰知风厉”指看到树木凋零,便知晓寒风凛冽、季节变化。此句描绘桃花源人通过观察自然草木的荣枯变化来感知时节更替,表明他们与自然紧密相连,顺应自然规律生活。同时,也体现出桃花源内生活的简单纯粹,人们无需复杂的历法知识,仅凭借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就能安排生活,反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解析:“纪历志”指记载岁时节令的历书,“虽无纪历志”表明桃花源内没有专门的历书来记录时间。然而,“四时自成岁”说明他们依据自然的四季变化,依然能够自然地形成一年的时间概念,顺利安排生活与生产。这两句进一步强调桃花源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质朴与自在,无需外界复杂的计时方式,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指引,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解析:“怡然有馀乐”描绘出桃花源人怡然自得、充满快乐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简单的生活中享受着无尽的欢乐。“于何劳智慧”则是反问,意思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哪里还用得着费尽心机、劳神费力去追求那些复杂的东西呢?此句表达了桃花源内人们生活的轻松自在,没有世俗的纷争和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强调了这种简单、纯粹生活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赏与向往。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解析:“奇踪”指代桃花源这一神奇的地方,“隐五百”表明它隐匿于世长达约五百年(从秦朝到东晋太元年间)。“一朝敞神界”表示桃花源在某一天忽然像神仙境界一样向世人敞开。此句感慨桃花源隐藏之久以及它的出现如同神迹,强调了其神秘性和特殊性,同时也暗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绝,以及理想世界在现实中的短暂呈现。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解析:“淳”指桃花源内民风淳朴,“薄”代表外界世俗风气的浇薄,“既异源”表明桃花源与外界在本质上截然不同。“旋复还幽蔽”说明由于这种本质差异,桃花源很快又重新回到了幽深隐蔽的状态,再次与世隔绝。此句揭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难以融合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难以在现实中长久存在的无奈与感慨。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解析:“借问”表示假设询问,“游方士”指云游四方、见识广博的人。“焉测尘嚣外”意思是这些见识广博的人又怎能揣测尘世之外桃花源的奥秘呢?此句通过反问,强调桃花源的神秘性和脱尘世的特点,突出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差距,凡人难以理解和触及,进一步强化了桃花源作为理想之地的独特与不可及。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解析:“愿言”表达诗人的愿望,“蹑清风”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希望能踏着清风,轻盈地飞翔。“高举寻吾契”表示诗人想要高高飞起,去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共同追寻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境界。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尽管深知理想难以实现,但依然不放弃寻找志同道合者,共同探索美好生活的信念,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
句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始皇扰乱了天下的纲纪,贤能的人纷纷躲避那个乱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像夏黄公、绮里季等避隐到商山,桃花源里的这些人也离开了尘世。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他们过去的踪迹逐渐被埋没,来时的路径也渐渐荒芜废弃。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桃花源人互相招呼致力于农耕,太阳落山后就各自回家休息。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树和竹子垂下浓密的树荫,豆类和谷物根据时节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