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零零电子书>一百首诗词 > 第78章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第1页)

第78章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第1页)

感士不遇赋

陶渊明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

赏析:

《感士不遇赋》是陶渊明对自身及众多士人在黑暗时代艰难处境的深刻反思与激昂倾诉。东晋末年,政治动荡,门阀制度森严,官场腐败,寒门士人晋升之路被堵,有志之士报国无门。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对这种困境体会深刻,遂作此赋,以抒心中块垒。

一、立意与主题

揭露世风衰败,叹士人之不遇:立意于揭示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对士人命运的影响。开篇点明“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指出淳朴之风不再,虚伪之风盛行,致使社会失去廉耻,士人进取之心被扭曲。正直有节之士或被埋没,或终生徒劳,如夷、皓之叹,三闾之哀,深刻展现士不遇的悲哀,对黑暗现实予以批判。

探讨天道人事,质疑命运无常:深入探讨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天道“辅善佑仁”,但现实中贤如伯夷、颜回,却贫病早夭,与天道赏善之说相悖,作者出“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的质疑,表达对命运无常的困惑与愤懑,凸显士人在无常命运前的无奈。

坚守自我价值,展现高尚气节:主题落脚于作者面对困境的自我抉择与价值坚守。虽目睹士人之不幸,作者仍表明“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坚守穷困以顺心意,不屈从世俗而累自身,视轩冕非荣,缊袍非耻,选择归隐,展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体现对自我人格与精神追求的扞卫。

二、结构与脉络

缘起与背景引入:以董仲舒、司马迁同题赋作引自身感慨开篇,进而阐述社会风气变化,为士不遇现象的论述奠定时代背景,说明此乃普遍且由来已久的问题,引出下文对士不遇具体情形的描述。

详述士人之困境:先言士人应有的美好品行与不同选择,后对比现实中他们受社会环境逼迫,如鱼鸟惧网罗而“逃禄而归耕”。列举众多先贤不遇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士不遇的悲惨,强化主题,表达对士人之同情与对现实之批判。

深入质疑与思考:在描述士不遇现象后,对天道与命运展开深入思考,以伯夷、颜回等为例,质疑天道报偿善恶的说法,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将对士不遇的感慨从个体命运上升到对宇宙规律的思考,深化主题,使情感更强烈。

表明自身抉择:面对士不遇困境与对天道的质疑,作者表明坚守自我、归隐田园的抉择,“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回应开篇对世风的批判,强调自身不随波逐流,坚守高洁品性,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语言与修辞

言辞质朴,情感浓烈:语言质朴自然,如“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用简洁文字阐述士人品德。但质朴中饱含浓烈情感,从对世风的愤慨,对士人的同情,到对天道的质疑,情感层层递进,如“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直白表达对士人命运的悲叹,极具感染力。

用典精当,意蕴深刻:大量运用典故,涵盖众多历史人物事迹,如“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已矣’之哀”“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等。这些典故精准贴切,借古人经历阐述士不遇主题,丰富文章内涵,使表达委婉含蓄,引读者联想与共鸣,增强文章文化底蕴与说服力。

对比鲜明,强化主旨:多处运用对比,如将士人美好品行与恶劣社会风气对比,“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将天道理论与现实中贤士命运对比,“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通过对比,凸显现实残酷与荒诞,强化对士不遇现象的批判,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突出。

四、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为研究东晋社会提供生动文学资料,反映当时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及士人艰难处境,是了解东晋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其对士不遇主题的深刻挖掘与独特表达,丰富古代文学主题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影响诸多文人对类似主题的表达。

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虽与东晋时代不同,但此赋仍具重要价值。其传达的坚守自我、不向恶劣环境妥协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困难时,保持正直与独立人格。对人才任用与社会公平的思考,启示我们营造公正社会环境,重视人才,避免人才埋没,促进社会进步。

……

解析: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解析:开篇提及董仲舒和司马迁都曾创作《士不遇赋》,陶渊明在闲暇时间研读他们的文章后,心生“慨然惆怅”之情。这不仅表明“士不遇”是一个由来已久且受关注的主题,还引出自己对此的感慨,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暗示他将继承前人,抒对士人不遇这一现象的思考与无奈。

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解析:前两句指出践行诚信、思虑和顺是人们应有的美好行为,保持质朴、坚守宁静是君子深厚的素养。而后话锋一转,感慨淳朴世风的消逝和虚伪之风的兴起。“闾阎”指民间,“市朝”指朝廷官场,说明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场,都出现了不良风气,民间之人不再坚守廉洁谦逊的节操,官场之人则一心钻营、急于晋升,通过对比,展现出社会风气的恶化,为下文阐述士人的艰难处境做铺垫。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已矣”之哀。

-解析:描绘了两类正直高洁之士的遭遇。心怀正义、志向高远的人,在盛年时就像美玉被潜藏,才华得不到施展;洁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终生辛勤却徒劳无功。接着以伯夷、叔齐出“何处归依”的叹息,屈原出“算了吧”的哀伤为例,具体说明正直之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找不到出路,只能出无奈的悲叹,深刻体现了士不遇的悲哀。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解析:作者在此出悲叹,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转瞬即逝,然而建立德行本就艰难,即便有足以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绩,也得不到赞赏。这正是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地挥笔着文,屡屡抒感慨而不能自已的原因。此句直接表达了对士人艰难处境的同情,强调了士不遇现象的可悲,也解释了自己创作此赋的情感冲动。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解析:作者认为疏导表达内心的情思,大概只有依靠文章。他手抚前人书卷,犹豫不决,最终有感而创作此赋。这几句表明了创作的目的,即通过文章来抒自己对士不遇现象的感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士不遇具体情况的详细描述。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而垂名。

-解析:“咨”为感叹词,作者感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为何只有人类最为灵秀。人类禀受了聪慧的神智,内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于世。此句从人类的独特性说起,为后文论述士人的理想追求和遭遇做铺垫,暗示如此灵秀且有高尚追求的人类,不应在现实中遭遇不公正的对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解析:指出士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以击壤之戏自娱自乐,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有的则致力于救助天下百姓,积极出仕。无论选择隐居还是出仕,他们都不违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顺遂自己的性情。这体现了士人原本应有的自由选择和顺应本性的生活状态,与后文所描述的现实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解析:感慨世风日下,如水流逝,万物以不同类别相互比较。就像细密的渔网一撒下,鱼就惊恐逃窜,宏大的罗网一设置,鸟就惊慌高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那些通达事理的人善于觉察危险,于是逃离仕途,回归田园耕种。此句以鱼鸟惧网罗比喻士人在恶劣社会环境中的惊恐与无奈,形象地描绘出社会对士人的压迫,以及士人被迫做出的选择。

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

-解析:描绘山峦巍峨,留住自己的影子,河流深广,隐藏自己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隐匿的氛围,象征着归隐之士的低调与内敛。他们遥念轩辕、唐尧的美好时代,为当下世风日下而长久叹息,甘心贫贱,拒绝荣华。此句进一步刻画了归隐士人的心境,表达他们对美好时代的向往和对现实荣华的不屑,体现出他们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o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