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
夏侯玄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终始者与!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着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着,此又齐、燕之所同也。
夫迷于利者,往往以利丧身;而达于义者,或以义显名。故前有微子之得仁,后有薛公之释楚,可谓知命者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或者其殆庶乎?
以乐生之经始图大,岂其区区燕、齐之利哉?其所以求者,存亡之机,圣主之事也。乐生遗燕惠王书,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是谓义笃而辞顺,故览其文者,莫不慨然。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
夫忠至者无文,然其声动人者,其唯乐生乎!
……
赏析:
《乐毅论》是夏侯玄的杰出史论之作,通过对乐毅事迹的探讨,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了解历史人物及相关政治军事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内涵
高尚道德与宏大志向的推崇:夏侯玄高度赞扬乐毅将道德置于位,以天下为己任,不局限于兼并土地的短期利益。乐毅讨伐齐国,意在彰显燕主之义,秉持“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的仁爱,追求“至德全于天下”的境界。这种对乐毅道德理想的阐释,反映出夏侯玄对高尚政治道德的向往,认为真正的政治家应越功利,以道德引领行动,为国家与天下谋长远福祉。
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的剖析:文中详细阐述乐毅在战争中的策略,如对即墨和莒城“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体现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乐毅深知过度逼迫可能引顽强抵抗,选择围而不攻,既展现军事威慑,又给予敌方归附机会,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治目的。夏侯玄借此强调,优秀的战略家不仅要善于军事进攻,更要懂得把握政治局势,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
义利之辨与命运抉择的思考:夏侯玄通过对比“迷于利者”与“达于义者”,深入探讨义利关系。乐毅不被眼前利益左右,坚守道义,成就千古美名,如微子、薛公等。作者借此表明,在人生与政治舞台上,坚守道义是实现长远目标、把握命运的关键,追求正义和道德的行为终将获得认可与尊重。
忠诚与使命意识的强调:乐毅给燕惠王的书信,被夏侯玄视为忠诚与使命的表达。乐毅通过书信“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虽遭受误解仍坚守对燕国的忠诚与自身使命。夏侯玄借此强调,忠诚是臣子的重要品质,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坚守使命,为国家和理想不懈努力。
二、艺术特色
立意高远,见解深刻:夏侯玄跳出对乐毅单纯军事成就的评价,从道德、政治、人生哲学等多维度审视,挖掘乐毅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与意义。对乐毅追求“至德”的解读,展现出越时代的政治智慧与道德洞察力,使文章立意高远,为读者提供全新且深刻的历史视角。
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文章逻辑结构清晰,论述层层递进。开篇点明乐毅“知机合道,以礼终始”,总领全文;接着从乐毅战争的道德基础、政治智慧、义利选择及忠诚使命等方面展开论述,各部分紧密关联,环环相扣。如在阐述乐毅围而不攻策略时,先说明其战略意图,再论述带来的政治影响,最后归结到对其智慧的肯定,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语言简洁,气势充沛:夏侯玄语言简洁精炼,用简洁文字表达丰富思想,如“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短短数语,将乐毅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文章气势充沛,通过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如“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以反问强调对后世的激励,引读者强烈共鸣。
《乐毅论》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古代史论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为研究乐毅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后世在政治、军事、道德修养等方面提供宝贵启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解析: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终始者与!
-解析:“乐生”指乐毅,开篇点明通过研读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书信,作者夏侯玄认为乐毅大概近乎于是那种知晓事物关键契机、行事契合大道,并且能自始至终遵循礼仪规范的人。此句奠定全文对乐毅高度评价的基调,引读者对乐毅行事风格与道德准则的好奇。
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
-解析:夏侯玄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些想要充分展现道德的宏大度量,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怎会仅仅局限于当下的行为,把目标只停留在兼并他国土地这种事上呢?此句从宏观角度为乐毅的行为动机进行定位,暗示乐毅有着更为高远的志向,不满足于一般诸侯的短期功利行为。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解析:进一步明确指出,单纯的兼并扩张并非乐毅所看重的,那种为了使燕国强大却背弃道义的做法,也不符合乐毅的追求。这表明乐毅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不被常规的霸业手段所诱惑,突出其行事的高尚动机。
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解析:具体描述乐毅的品质,他不屑于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心中不局限于眼前的琐事,也不希求取得微小的成就,这样的志向才是意在统一天下的表现。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描述,勾勒出乐毅志向远大、目光长远且坚守道德底线的形象。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
-解析:所以乐毅起攻打齐国的行动,是为了借助这个契机来震动天下。说明乐毅攻齐并非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意图,以攻齐为契机,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引连锁反应,彰显其宏大的政治抱负和战略眼光。
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解析:乐毅讨伐齐国是为了彰显燕昭王的大义,因此这次兴兵的目的并非为了谋取私利。强调乐毅军事行动的正义性,将其与燕昭王的道义联系起来,表明乐毅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政治理想,而非为了掠夺财富或土地等短期利益。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着于遐迩矣。
-解析:在包围齐国城池的过程中,乐毅不使百姓遭受伤害,这种仁爱之心远近闻名。这体现了乐毅军事行动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不仅关注军事目标的达成,还注重百姓的福祉,通过此举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进一步凸显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
-解析:整个国家的行动并非为了乐毅个人谋取功劳,铲除暴君也不单纯依靠武力的威慑。这样的做法使得至高的品德在天下得以彰显。说明乐毅注重道德影响力,追求以道德和正义来治理天下,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征服,展现其越军事范畴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解析:乐毅践行这种至高的品德来引领各国,那就几乎等同于商汤、周武王的伟大事业了。将乐毅的行为与商汤、周武王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乐毅的行为和品德达到了圣贤的境界,强调其行为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和积极示范作用。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
-解析:乐毅刚刚展开宏大的战略规划,有意放开对即墨和莒城的围困,以明确的政令和诚信来治理百姓,等待齐国自行出现疲敝。此句描述乐毅在军事行动中的策略,展现其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政治手段削弱敌方抵抗意志,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