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公元年~公元年),代表作《咏史》。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
赏析:
班固的《咏史》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一咏史诗,以质朴的语言、清晰的叙事,借缇萦救父的故事表达深刻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思想主题
赞美孝道与女性的力量:诗歌通过细腻讲述缇萦救父的事迹,高度赞扬了缇萦的孝心与果敢。在父亲面临肉刑困境时,缇萦挺身而出,以柔弱之躯承担起救父的重任,这种至孝之情令人动容。诗末“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将众多男子与缇萦对比,凸显出缇萦的非凡,有力地肯定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担当,突破了当时对女性的固有认知。
对仁政的向往:诗中借汉文帝受缇萦孝心感动而废除肉刑这一情节,委婉表达了对仁政的推崇。诗的开篇提及“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暗示肉刑的施行是道德衰落的表现,而汉文帝因缇萦之举做出的改变,展现了仁政的光辉,反映出作者期望统治者能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减轻刑罚,关注百姓疾苦。
艺术特色
叙事简洁清晰:整诗以缇萦救父事件为线索,按照事件展顺序展开叙述。从肉刑的背景说起,到太仓令获罪、缇萦的反应、上书及最终汉文帝被感动,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每一句都紧扣主题,简洁地推动故事展,如“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短短十个字,就清晰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关键信息,使读者能迅了解事件全貌。
用典自然巧妙:“思古歌《鸡鸣》”一句运用《诗经·齐风·鸡鸣》的典故,借古喻今,表达缇萦希望汉文帝能像诗中所劝诫的君主一样勤于政务、倾听民意。这一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巧妙地展现了缇萦的智慧,为诗歌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运用对比,将众多男子在父亲困境前的昏聩无为与缇萦的勇敢坚毅形成鲜明反差,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突出了缇萦的形象,使读者对缇萦的壮举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也引对传统性别观念下男性责任缺失的思考。
历史地位与影响
开创咏史传统: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咏史诗,为后世咏史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以诗歌形式咏叹历史事件、人物,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的传统。后世诗人如左思、陈子昂等,在创作咏史诗时都受到了班固的启,推动了咏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展。
反映时代风貌: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当时儒家思想盛行,孝道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备受推崇,缇萦救父的故事正契合了这一社会主流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仁政的期盼,为研究东汉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资料。
……
解析: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解析:“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他们被视为古代贤明的君主。“德弥薄”,“弥”表示更加,意思是三代圣王之后,道德渐渐变得衰微。“惟后用肉刑”,“惟”在这里强调,“后”指后世君主,表明后世君主开始使用肉刑。此句从历史的角度追溯,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先王的仁德渐渐衰落,刑罚变得严苛,为下文缇萦救父事件置于一个道德与刑罚演变的大背景之中,暗示当时社会刑罚的不合理性。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解析:“太仓令”指淳于意,他是当时管理太仓(国家粮库)的官员。“有罪”表明淳于意因某些缘由触犯了法律。“就递”即被押解,“长安城”是当时西汉的都城,也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地点。这一句直接叙述了事件的开端,淳于意获罪后被押解至长安受审,简洁明了地引出后续缇萦救父的故事。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解析:此句是对淳于意内心想法的描述。“自恨”体现出他内心的悔恨情绪,“身无子”表明他遗憾自己没有儿子。在古代社会,儿子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顶梁柱,遇到困境时能出面解决问题。“困急”描绘出他当时身处困境且情况危急的状态,“独茕茕”形容他孤独无依的样子。这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淳于意在面临刑罚时,因没有儿子帮助而感到孤立无助的心境,进一步渲染出悲剧氛围,也为缇萦的出场做了铺垫。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解析:“小女”指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痛父言”表明缇萦因父亲所说的话而感到痛心。父亲的无奈与无助,让缇萦深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死者不可生”体现出缇萦对刑罚后果的清醒认知,她明白如果父亲遭受肉刑,即使不死,也会身体致残,无法恢复如初,这激了她救父的决心,展现出她对父亲的深切关怀与孝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