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昔来勤心少骞堕,何不努力出忧危
-劝诫与警示:“昔来”回顾过去,强调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跨度,提醒人们一直以来都应保持某种态度。“勤心”即勤奋用心,是对待生活、事业等应有的积极态度。“少骞堕”则警示人们要尽量减少懈怠、堕落的行为,“骞堕”表示因意志不坚而出现的消极、退步状态。“何不努力出忧危”以反问的形式,语气强烈地敦促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摆脱忧愁与危险的处境。此句直截了当地点明诗歌劝人奋进的主旨,以过去为鉴,激励当下的人们要始终保持勤奋,克服消极情绪,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困境,走向更好的生活。
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
-宗教场景与象征意义:“胜幡”在佛教中象征着胜利、吉祥,是一种具有宗教寓意的旗帜;“法鼓”则常用于宗教仪式,敲响法鼓有警醒、召唤、传递佛法等意义。“萦且击”描绘出法鼓敲响时声音萦绕回荡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庄严、热烈的宗教氛围。“智师”指智慧的师长,在宗教语境中通常是佛法高深、能引导众人修行的导师;“道众”即众多的信徒。“纷以驰”表现出智师引领下,信徒们纷纷奔走的热烈场面,象征着众人对宗教真理、精神追求的积极投入与热情践行。此句借宗教活动场景,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更以这种充满活力与使命感的画面,隐喻人们在追求人生正道、真理等过程中应具备的积极态度与行动力,激励读者像虔诚的宗教信徒追求信仰一样,坚定地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有生无我俨既列,无明有我孰能窥
-佛理探讨与人生启示:“有生无我”涉及佛教的核心观念之一,即认为在世间万物(有生)之中,不应执着于个体实有的“我”,真正的智慧在于领悟“无我”的境界。“俨既列”表示这种“无我”的境界客观存在,如同摆在人们面前的一种真理,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和体悟。“无明”在佛教中指愚痴、迷惑,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缺乏正确认知的状态。“无明有我”则描述了处于无明状态下,人们执着于自我的观念,认为有一个真实、独立、永恒的“我”存在。“孰能窥”以反问的方式指出,在这种无明且执着“有我”的状态下,很难洞察事物的真相和生命的真谛。此句深入佛教哲理的探讨,引导读者反思自身对自我的认知,摆脱无明和对“我”的执着,以更脱的视角去审视人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与精神境界,从而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读者在思考人生意义和方向时获得更深层次的启示。
……
句译: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为:
豫北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尚且能够被愚公及其子孙努力移走;河中的一片沙洲,同样也能够通过人力改变它的模样。
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
只要内心的精诚达到极致,连霜尘都会被感动而落下;凭借高昂的意志和气概,能够让金石为之分离。
有子合掌修名立,时王权美誉垂:
年轻人若能虔诚地修行,就能树立起美好的声名;在位的君主若能适时恰当地运用权力,施行德政,也会获得民众的赞誉,美名流传。
昔来勤心少骞堕,何不努力出忧危:
过去就应该始终勤奋用心,尽量避免懈怠堕落,为何不努力让自己摆脱忧愁与危险的处境呢?
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
胜利的旗帜随风飘扬,法鼓被敲响,声音萦绕回荡;智慧的师长引领着众多的信徒,纷纷朝着目标奔走前行。
有生无我俨既列,无明有我孰能窥:
在世间万物的生命现象中,“无我”的境界俨然客观存在;而处于愚痴、迷惑且执着于“有我”观念的状态下,又有谁能够洞察生命的真谛呢?
……
全译:
豫北的太行、王屋二山,尚有被移走的可能;河中的沙洲,也能够通过人力改变。
只要精诚达到极致,霜尘都会落下;意志气概所至,金石也能分离。
年轻人若虔诚修行,便能树立美名;君主适时施展权力,美誉便会流传。
一直以来都应勤奋用心,少些懈怠,为何不努力摆脱忧愁危险?
胜利的旗帜飘扬,法鼓敲响萦绕,智慧的师长带着众多信徒,纷纷奔走向前。
在生命中,“无我”的境界已然摆在那里,而在无明中执着“有我”,又有谁能洞察真谛?
喜欢诗词一万请大家收藏:dududu诗词一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