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零零电子书>上万首古诗 > 第80章 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第1页)

第80章 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第1页)

祭从弟敬远文

陶渊明

岁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从弟敬远,卜辰云窆,永宁后土。感平生之游处,悲一往之不返,情恻恻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乃以园果时醪,祖其将行。呜呼哀哉!

於铄吾弟,有操有概。孝幼龄,友自天爱。少思寡欲,靡执靡介。后己先人,临财思惠。心遗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温,其言则厉。乐胜朋高,好是文艺。遥遥帝乡,爰感奇心。绝粒委务,考盘山阴。淙淙悬溜,暧暧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曰仁者寿,窃独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见欺!

年甫过立,奄与世辞。长归蒿里,邈无还期。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龀,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念昔共处,冬无缊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岂不多乏,忽忘饥寒。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意。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事遂如操,衅毒弥深。奈何吾弟,先我离世!

每念尔时,易感乖别。矧今在昔,百哀是切。日徂月流,寒暑代息。死生异方,存亡有域。候晨永归,指涂载陟。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嫠妇,礼仪孔闲。庭树如故,斋宇廓然。孰云敬远,何时复还!

余惟人斯,昧兹近理。寔繁华光,遄及幽昧。夭寿不疑,念兹在兹。良畴昔时,临心愧负。愧负伊何,罪衅日深。吾实不天,丧尔太早。谁谓不痛,早世即冥。

日侧舟随,归魂于家。箪瓢虚陈,肴觞谁设!宿草既没,乔木参云。极听无闻,极视无盼。悒悒其怀,如何可言!

千念万恨,惟觉悲摧。纸短情长,笔落神伤。临文涕零,庶几来飨。呜呼哀哉!

……

赏析:

《祭从弟敬远文》是陶渊明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袒露。从弟敬远的离世,让陶渊明陷入巨大悲痛,他以饱含深情之笔,创作此祭文,在追思从弟的同时,也倾诉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这不仅是一篇悼念之作,更反映出东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境遇与情感世界。

一、主题情感:悲悼与追思的交织

深沉的手足哀情:文章要主题是对从弟敬远早逝的悲悼。“感平生之游处,悲一往之不返,情恻恻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开篇便直抒胸臆,将对从弟的思念与失去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悲痛并非一时的哀伤,而是源自长期深厚的手足情谊。从弟突然离世,打破了陶渊明生活的平静,使他陷入无尽哀思,每念及与从弟的过往,便痛彻心扉。

对美好品德的追慕:文中着力刻画从弟敬远的高尚品德。“於铄吾弟,有操有概。孝幼龄,友自天爱”,从幼年起,敬远便展现出孝悌友爱,且少思寡欲、先人后己。“心遗得失,情不依世”,体现其脱世俗的心境。陶渊明对这些品德的描述,不仅是对从弟的赞美,更是对理想人格的推崇。在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环境下,敬远的品德如一股清流,令陶渊明倍加珍视,也凸显出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对共同经历的缅怀:回忆与从弟共同度过的时光,也是重要主题。“相及龆龀,并罹偏咎”,表明二人自幼同经患难,情谊深厚。“冬无缊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描绘出贫困却温暖的生活场景,他们以道义相互扶持,在艰难中相互慰藉。这些回忆不仅是对往昔生活的怀念,更反映出在困境中坚守的精神,是对真挚情感与坚韧品质的缅怀。

二、结构布局:条理清晰的情感脉络

开篇点明祭奠缘由:文章起笔交代祭奠的具体时间“岁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以及从弟即将下葬之事,“感平生之游处,悲一往之不返”,直接表明因从弟离世的悲痛,奠定全文哀伤基调,让读者迅进入情境。

主体详述从弟品德与过往:先赞美从弟的品德与志趣,如高尚的节操、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对仙境的向往及隐居生活的追求。接着回忆共同经历,从幼年患难到成长后的相互理解陪伴,如学仕与归田的交流、秋收时的同行等。这部分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展现从弟形象与二人情谊,为下文情感抒做足铺垫。

结尾强化悲痛与思念:从弟早逝后,作者描述家中景象,“箪瓢虚陈,肴觞谁设”,借物是人非抒悲痛。“极听无闻,极视无盼”,将对从弟的思念推向极致,以“临文涕零,庶几来飨”作结,再次表达悲痛与希望从弟享用祭品的祈愿,使情感在结尾处得到升华,结构完整且情感脉络清晰。

三、语言修辞:质朴自然中的深情厚意

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语言质朴无华,如“吾实不天,丧尔太早。谁谓不痛,早世即冥”,以直白语言表达内心悲痛,不事雕琢却极具感染力。这种质朴源于陶渊明对从弟真挚情感,无需华丽辞藻修饰,便能打动读者。如“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嫠妇,礼仪孔闲”,简洁勾勒出从弟离世后家庭惨状,引读者同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细腻的情感修辞表达:虽语言质朴,但运用多种修辞增强情感表达。“日徂月流,寒暑代息”,用对偶手法描绘时光流逝,衬托生死相隔的无奈。“庭树如故,斋宇廓然”,以对比突出从弟离世后的空寂。“千念万恨,惟觉悲摧”,使用夸张强调悲痛程度,让读者深切感受作者内心痛苦。这些修辞使情感表达更细腻深刻。

四、文化价值:时代与个人的双重映照

反映东晋士人生活与思想:从文中可窥见东晋士人的生活与思想。敬远的隐居生活“绝粒委务,考盘山阴。晨采上药,夕闲素琴”,反映当时士人对道家思想的崇尚,追求自然、脱世俗。陶渊明学仕经历“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展现出东晋士人在出仕与归隐间的挣扎,为研究东晋士人的人生选择与精神世界提供素材。

凸显陶渊明的人格与情感世界:进一步丰富对陶渊明的认识。除了田园诗中的淡泊形象,此文展现出他至情至性的一面。对从弟的深厚情谊,面对从弟早逝的悲痛欲绝,都使陶渊明形象更立体。他对从弟品德的推崇,也反映出自身对美好品德的坚守,为理解其文学创作与人格魅力提供新视角。

……

解析:

岁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从弟敬远,卜辰云窆,永宁后土。

-解析:开篇点明时间为辛亥年仲秋(八月)十九日,告知读者这是从弟敬远选定的下葬日期。“卜辰”指选择良辰吉时,“云窆”即下葬,“永宁后土”表示从弟将永远安息于大地之中。简洁的语句交代了祭奠的缘由与背景,营造出庄严肃穆且哀伤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沉痛的基调。

感平生之游处,悲一往之不返,情恻恻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乃以园果时醪,祖其将行。呜呼哀哉!

-解析:作者感慨与从弟一生的交游相处,悲痛于他此去便再也不能返回。“情恻恻以摧心”,生动地描绘出内心悲痛如被撕裂般的感受,“泪愍愍而盈眼”则刻画了泪水满眶的哀伤之态。“乃以园果时醪,祖其将行”表明作者用园中的水果和应时的酒浆,为即将远行(指离世)的从弟饯行。“呜呼哀哉!”这一悲叹,直接宣泄出内心深处的沉痛哀伤,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於铄吾弟,有操有概。孝幼龄,友自天爱。

-解析:“於铄”是赞叹之词,作者在此高度赞美从弟敬远有高尚的节操和气概。“孝幼龄”说明从弟从幼年时期就展现出孝顺的品德,“友自天爱”则表明他对朋友的友爱出自天然的情感,并非后天刻意而为,突出从弟品德的纯真与自然,让读者对从弟的美好形象有了初步认识。

少思寡欲,靡执靡介。后己先人,临财思惠。

-解析:继续描述从弟的品德。“少思寡欲”体现他清心寡欲,不被过多的欲望所左右。“靡执靡介”表示他既不固执己见,也不拘泥于小节,为人豁达。“后己先人”说明从弟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先考虑他人,“临财思惠”进一步强调他面对财物时,先想到的是施惠于人,展现出从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宽广的胸怀。

心遗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温,其言则厉。

-解析:“心遗得失”表明从弟心中不把个人得失放在重要位置,具有脱的心境。“情不依世”说明他的情感不依附于世俗的观念和标准,有自己独立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判断。“其色能温”描绘出从弟神色总是温和的,给人亲切之感;“其言则厉”则表示他的言语刚正严正,体现出从弟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乐胜朋高,好是文艺。遥遥帝乡,爰感奇心。

-解析:此句展现从弟的志趣爱好。“乐胜朋高”指他乐于与比自己优秀、高尚的人交朋友,追求向上的社交圈子。“好是文艺”表明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遥遥帝乡,爰感奇心”,“帝乡”常指仙境,说明遥远的仙境引了从弟奇妙的向往之心,体现出他对凡脱俗境界的追求,丰富了从弟的人物形象。

绝粒委务,考盘山阴。淙淙悬溜,暧暧荒林。

-解析:“绝粒委务”描述从弟放弃世俗的事务,甚至选择辟谷(不食五谷)的生活方式,全身心投入隐居。“考盘山阴”表明他在山北隐居,“考盘”有隐居之义。“淙淙悬溜,暧暧荒林”描绘了从弟隐居之地的环境,有潺潺流淌的瀑布,隐约朦胧的荒林,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衬托出从弟脱尘世、追求自然宁静生活的志趣。

晨采上药,夕闲素琴。曰仁者寿,窃独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见欺!

-解析:“晨采上药,夕闲素琴”具体描述从弟隐居的日常生活,清晨去采摘上药(珍贵的草药),傍晚悠闲地弹奏素琴,展现出一种高雅、闲适的隐居生活状态。“曰仁者寿”,作者一直相信“仁德的人会长寿”这一说法,然而从弟的早逝让作者出“如何斯言,徒能见欺!”的感慨,表达出对从弟早逝的极度悲痛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质疑,情感在此处生转折,由对从弟品德与生活的赞美转为对其早逝的悲痛与不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年甫过立,奄与世辞。长归蒿里,邈无还期。

-解析:“年甫过立”说明从弟刚刚过了而立之年,“奄与世辞”则强调其突然离世,让人猝不及防。“长归蒿里”,“蒿里”指代墓地,意味着从弟永远地归葬于黄泉之下。“邈无还期”突出了生死相隔的渺茫,从弟再也没有回来的日期,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从弟离世的悲痛与无奈之情。

o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