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零零电子书>一万首 > 第77章 陶渊明桃花源诗(第1页)

第77章 陶渊明桃花源诗(第1页)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

赏析: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相辅相成,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诗意描绘与深度思考。创作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晋宋交替之际,诗人目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借诗歌抒对和平、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

一、立意与主题

构建理想蓝图,批判现实黑暗:立意在于构建一个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理想社会。诗中描述桃花源人因“嬴氏乱天纪”而避世,反映现实社会的混乱与残暴。与之对比,桃花源内“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们安居乐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剥削压迫,批判了现实中沉重的赋税与不公,表达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追求淳朴自然,崇尚精神自由:展现对淳朴自然生活与精神自由的追求。桃花源中“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保留古老质朴的风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体现人们精神的愉悦自由,不受世俗功利束缚,表达对简单纯粹、精神富足生活的向往。

感慨理想难觅,坚守美好信念:诗中感慨桃花源“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理想世界虽美好却难以长久留存,与现实冲突使其再次隐匿。但诗人未放弃,“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表达坚守对理想社会的信念,渴望追寻志同道合者,共同探寻美好生活。

二、结构与脉络

溯源乱世避居,引出理想之地:开篇从秦朝暴政写起,“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以商山四皓为例,引出桃花源人避世的缘由,为桃花源的出现做铺垫,交代其历史背景,暗示这是乱世中人们寻求安宁的选择。

详述桃源生活,展现理想风貌:从多个方面描述桃花源生活。“相命肆农耕……秋熟靡王税”写农耕与赋税,体现自给自足与无剥削;“荒路暧交通……衣裳无新制”描绘生活场景与风俗;“童孺纵行歌……四时自成岁”展现人们的欢乐及对自然的顺应。全方位展现桃花源的美好,构建理想社会画卷。

感慨桃源隐匿,表达追寻之志:先写桃花源隐匿,“奇踪隐五百……旋复还幽蔽”,感叹其短暂现世与再次隐藏。后借“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强调理想与现实差距,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表明追寻理想社会、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志向,升华主题。

三、语言与修辞

质朴自然,简洁明快: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用简洁文字勾勒出桃花源人的劳作与休息场景,似日常交谈,却生动展现生活状态,体现陶渊明独特语言风格。

巧用对比,突出主旨:多处运用对比,将桃花源内“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无赋税生活与现实社会百姓的沉重负担对比;“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欢乐与现实百姓的痛苦对比,突出理想社会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强化对理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借典抒情,深化内涵:“黄绮之商山”引用商山四皓典故,说明避世传统,丰富诗歌文化内涵,暗示桃花源人避世的高尚与正当,使诗歌更具深度与底蕴。

四、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为研究东晋社会提供生动素材,反映当时社会矛盾与人民苦难。其理想社会模式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成为“乌托邦”文学典范,启后人对理想世界的创作与思考,丰富中国文学内涵。

现实意义:在现代,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时关注精神世界,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生活。其对理想的坚守启示人们面对困难不放弃追求美好,努力构建公平、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解析: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解析:“嬴氏”指秦始皇嬴政,“乱天纪”表明秦始皇以暴政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纲纪伦理。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贤者避其世”,有贤德的人选择避开这个混乱的时代,为下文桃花源人的出现埋下伏笔。此句不仅揭示了桃花源人避世的历史原因,也反映出诗人对秦朝暴政的批判,暗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混乱,与桃花源内的和平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