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重重砸下,狠狠拍在伞面上,作势要将这一层屏障夯碎,狂风也呼啸着想将伞掀飞。那伞却纹丝不动地擎在他手中,为她遮风挡雨。
“去吧。”姜阑凝眸注视着这雨幕,“如果我所料不错,京中所有私学,应当都已经被迫关门了。”
“师父不同我一起回去,是要做什么?”
“我继续往西城走,看看那边的学堂如何了。”
“今日出门没带车夫,若我走了,谁给师父……”
“我会驾车。”姜阑打断道。
“好。”沈空青不再多言,只将伞柄塞入她手中,“师父拿着伞吧,我轻功回去,带它反而累赘。”
下着大雨,街上空空荡荡的。姜阑驾着马车飞驰而过,头顶的车蓬……
下着大雨,街上空空荡荡的。
姜阑驾着马车飞驰而过,头顶的车蓬遮不住扑面而来的雨水,她的青丝已被淋湿,冰凉黏腻地贴在颊上。
她在“文心馆”外勒了马,撑开伞跳下车,望向这一间同样大门紧闭的私塾,眸色沉沉。
隔壁是家茶舍,她移步而入,穿过在屋檐下躲雨的拥挤人群,将一粒碎银搁到柜台上:“老板,来壶热茶。”
她虽穿戴简朴,但看衣裙的质地、剪裁,便知非富即贵;遑论她又出手如此阔绰。
“姑娘,用不了这么些。”老板诚惶诚恐地把银子捧回去,“我们这儿的茶,最贵的也就五十文。”
姜阑笑了笑:“外头下雨,天冷,那就请这些避雨的客人喝吧。”
老板应诺,吩咐小二去备茶。
“跟您打听一件事,”姜阑屈起指节,轻轻敲了敲桌面,“旁边那家‘文心馆’,为何关了门?”
“您是要送家中的弟弟去读书吗?”老板道,“关门只是暂时的,过几日又开回来了。文心馆的先生教得很好,犬子也在他门下开蒙。”
“暂时……关门?这又是何缘由?”
“我也不知东家怎么想的。”老板挠了挠头,“跟文心馆说要是这几日开门,下一年的租金要涨三倍;而要是暂时关闭,下一年就能减免一半哩!”
他的脸上满是艳羡之色:“我们家和他家都是同一个东家,这好事咋就没轮到我头上?”
姜阑问道:“你们的东家是谁?”
“是刑部的孙侍郎。”老板道,“这一片的铺面都是他的。”
原来是那个讯问水准差得要命的刑部侍郎。
倒是熟人。
姜阑心中冷笑,面上仍不动声色:“您似乎与文心馆的馆主熟识?可知他姓甚名谁,住在何处?”
“知道,知道,我给姑娘写下来。”老板一面应着,一面在抽屉中翻找。
搜寻了半天,他一拍脑袋,蓦地想起来:“坏了,我给忘了,没纸了。两日前我去纸庄,结果发现纸涨价了,我就没买。姑娘,你看这……”
“无妨,”姜阑道,“你口述一遍,我能记住。”
宣平坊杏花巷北,西起第三间屋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