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雨欲来:巴茅草丛里的星火
年深秋,大巴山的巴茅草长到了没腰深,锋利的草叶在凛冽的山风中如同无数把小刀片,疯狂摇曳着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传递着某种不安的讯息。万源鹰嘴岩下,货郎陈老倌的拨浪鼓响得格外急促,鼓面蒙着的牛皮上烫着“苏维埃”三个字,这是只有自己人才能看懂的暗号。他的竹扁担被沉重的货物压得吱呀作响,每走一步都要在布满碎石与苔藓的山道上小心翼翼地试探,布鞋早已被山间的泥泞浸透,鞋底磨得薄如蝉翼。
陈老倌警惕地打量着四周,确认无人后,才小心翼翼地蹲在潮湿阴暗的岩洞里,将用粗麻布包裹好的盐巴、火柴,迅往红军粮袋里塞。突然,草棵子里传来窸窣的响动,他猛地伸手摸向腰间藏着的匕,身体紧贴岩壁,瞳孔因紧张而微微收缩。三个穿破烂棉袄的少年扒开茅叶,出现在他眼前。他们面黄肌瘦,脸颊凹陷,红肿的脚踝上布满伤口,那是连夜转移时被荆棘划的,血迹早已干涸,与泥土混在一起,结成暗红色的痂。最小的娃叫狗剩,他怯生生地看着陈老倌,眼神中既有恐惧又有期待,干裂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冻得紫的小手紧紧攥着衣角。
陈老倌心疼地叹了口气:“娃们快喝口姜汤。”他从怀里掏出豁口的粗瓷碗,碗底沉着几片老姜,热气腾腾的姜汤在昏暗的岩洞里升腾起袅袅白雾。狗剩捧着碗的手还在不停地颤抖,袖口露出半截红布条,那是他娘用嫁衣改的袖章,红得鲜艳夺目,像一簇小小的火苗,在这阴冷的岩洞里显得格外温暖而坚定。他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姜汤,滚烫的液体下肚,让他原本僵硬的身体渐渐有了些暖意。
远处传来山鸡扑棱翅膀的声音,陈老倌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他突然把灯芯草吹灭,压低声音说:“白狗子的探马!”少年们立刻屏住呼吸,紧紧贴在岩洞的石壁上。狗剩感觉自己的心跳快得要冲出胸膛,他死死咬住嘴唇,生怕出一点声音,血腥味在口中蔓延。不一会儿,马蹄声由远及近,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国民党士兵,举着长枪,在鹰嘴岩附近来回搜寻。月光洒在他们冰冷的枪尖上,泛着令人胆寒的寒光,士兵们的呵斥声和马蹄的践踏声在山谷中回荡,惊起一群夜鸟,扑棱棱地飞向黑暗的夜空。其中一名士兵用长枪随意地拨弄着巴茅草,枪尖差点就戳到了藏身其中的少年们,陈老倌和孩子们大气都不敢出,直到马蹄声渐渐远去,他们才敢松一口气。
此刻的万源县城,国民党军的马蹄无情地踏碎青石板,出“哒哒”的声响,扬起阵阵尘土。旅长郝耀庭在城隍庙前勒住马缰,他身穿笔挺的军装,戴着锃亮的皮手套,马鞭指着照壁上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脸上露出狰狞的狞笑:“给我把这赤匪窝子犁地三尺!”他身后的士兵们立刻开始粗暴地用刺刀刮标语,石灰块纷纷掉落,扬起的灰尘弥漫在空中。然而,他们没看见,墙根下晒太阳的瞎眼老汉,不慌不忙地把烟杆在鞋底磕了磕,烟锅里的火星巧妙地落进墙缝——那是红军交通员留下的暗记,在无声地传递着重要信息。老汉表面上神态自若,可内心却紧张万分,他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周围的动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烟杆,仿佛那是他唯一的依靠,生怕暗记被敌人现,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山坳里的红军医院,弥漫着浓浓的草药味和血腥味,让人闻之窒息。女护士春桃正专注地给伤员换药,她的眼神中满是关切和心疼,额前的碎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脸上。当绷带解开时,腐肉粘在布上“嘶啦”作响,伤员疼得脸色苍白,额头布满豆大的汗珠,身体因疼痛而微微抽搐,却强忍着疼痛,盯着房梁上的燕窝,声音虚弱地说:“春桃妹子,等打完这仗,我要给婆姨捎回个银簪子。”春桃鼻尖酸,眼眶瞬间湿润了,她赶忙转身从瓦罐里摸出最后半块硝盐,那是老乡冒着生命危险,藏在寿材里送来的珍贵物资。她小心翼翼地把硝盐研成粉末,洒在伤员的伤口上,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温柔与怜悯,仿佛在呵护一件易碎的珍宝。窗外突然飞落几瓣桃花,她想起三个月前,也是这样的花瓣飘在送粮的背篓里,如今背篓的主人,已永远长眠在青龙观的山岗上,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滑落,滴在伤员的被子上,在布料上晕开小小的水渍。
二、浴血坚守:石头里长出的钢骨
年月日,大面山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极低,仿佛给整个山头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危险的面纱。雾气像浓稠的牛奶,缠绕在山间,让人看不清前方的路,五步之外便人影模糊。教导员陈锡联踩着沾满露水的泥泞小路巡查阵地,草鞋陷进泥里,他用力一拔,带出半截人骨——那是去年牺牲的战士。他神情肃穆,缓缓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把骨殖用布包好,轻轻塞进岩缝,嘴里喃喃自语:“兄弟,等打完这仗,一定给你找个好地方安息。”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这寂静的山间回荡,仿佛是对逝去战友的承诺,也像是给自己注入的一剂强心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突然,他敏锐地听见山下传来金属摩擦的细微声响。他迅举起望远镜,只见国民党军的钢盔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闪着冷光,像一群密密麻麻、爬动的甲虫,正向山上逼近。陈锡联立刻大声喊道:“把滚木推下去!”他的喊声被震耳欲聋的炮声瞬间撕碎。直径三尺的圆木裹着尖锐的荆棘,从崖顶轰隆隆滚下,如同一头头凶猛的野兽,带着呼啸的风声,砸在敌群里炸开一片血花。惨叫声、咒骂声此起彼伏,可敌人像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涌来,子弹像雨点般打在岩石上,迸出刺眼的火星,岩石被打得碎屑横飞,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和血腥味。
春桃趴在急救所的洞口,紧张地注视着外面的战场。她的双手紧紧地攥着绷带,指甲几乎掐进肉里,手心里满是汗水。她看见担架队的老王头被子弹穿了肩胛骨,鲜血如泉涌般染红了他的衣服,可他却死死护着背上的药箱,咬着牙,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回爬。他的脸上布满了痛苦的神色,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每挪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身后留下一道长长的血痕。春桃心急如焚,泪水模糊了双眼,她多想冲出去帮助老王头,可她知道,急救所里还有更多的伤员等着她。她强忍着泪水,转身继续为其他伤员包扎伤口,每一个动作都带着焦急与担忧,心中默默祈祷着老王头能平安归来。
青龙观的悬崖上,山洞里的空气潮湿而压抑,石壁上不断渗出水珠,滴落在地上,出“滴答滴答”的声响。徐向前蹲在微弱的马灯光下,全神贯注地看着地图。马灯的火苗在风中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射在洞壁上,忽大忽小,仿佛也在为这场战斗而紧张。参谋递来的情报被鲜血浸透,字迹模糊成一片红:“敌三个旅猛攻大面山,我方弹药仅存三成。”徐向前的眉头紧紧皱起,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反复摩挲,突然用铅笔尖重重戳中地图上的鹰嘴岩,语气沉稳而有力:“告诉二营,学山鹰躲进岩缝,等敌人进了葫芦口,就把绳子割断!”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与谋略,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每一个决策都背负着万千战士的生命。
半夜时分,狗剩跟着运输队送炒面。漆黑的山路上,火把的光芒在黑暗中摇曳,像点点繁星洒落在山间。火把的热气烤得人脸烫,可大家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只有无尽的紧张和恐惧。山路崎岖陡峭,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照见崖壁上用鲜血写的字:“不当亡国奴”,笔画里还嵌着弹壳,每一笔都仿佛在诉说着战士们的坚定信念。狗剩心里既害怕又激动,他的手心全是汗水,紧紧地抓着炒面口袋。他听见前面传来压抑的呜咽声,原来是张班长抱着牺牲的战友,把脸埋在那人结冰的头里,不停地说着:“兄弟,我们一定能赢,一定能回家……”张班长的声音哽咽,充满了悲伤和不舍,泪水滴落在战友冰冷的脸上。突然,一迫击炮弹在附近炸开,巨大的气浪把狗剩掀倒在地。他爬起来时现炒面口袋漏了,金黄的麦粒像星星一样,滚进石缝,他心疼地赶紧去捡,却怎么也捡不完,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心中充满了绝望和自责。
黄钟堡的阵地前,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送粮队。七十八岁的周婆婆裹着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着,每走一步都要忍受着钻心的疼痛,脸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可她却咬牙坚持着。她带着五个孙辈,用背篓背着煮熟的洋芋。子弹在头顶呼啸而过,最小的孙子吓得浑身抖,紧紧抓住周婆婆的衣角,眼中满是恐惧。周婆婆把他塞进岩窝,轻声安慰道:“别怕,你爷爷当年打白莲教,子弹比这密十倍!”她的声音虽然颤抖,但却充满了力量。等把洋芋送到战壕,她才现围裙上全是血,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伤员的,但她只是简单地擦了擦,又转身去帮忙照顾伤员,用她那瘦弱的身躯,为战士们送去温暖和希望,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
三、血色黎明:半碗炒面里的新生
月日黎明,万源的天空被染成了诡异的红色,仿佛是被鲜血浸透,又像是天边燃起了熊熊大火,将整个大地都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陈锡联踩着敌人的尸体,缓缓走上山顶,他的脚步沉重而坚定,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自己的心跳上。他的军装破破烂烂,沾满了泥土和鲜血,脸上也满是疲惫和硝烟的痕迹,头凌乱地粘在脸上,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毅。刺刀尖挑着半面国民党军旗,旗角浸着暗红的血,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像块燃烧的破布。他弯腰捡起个搪瓷缸,缸底沉着几粒炒面,旁边是具年轻的尸体,手指还保持着抓枪的姿势,指甲缝里嵌着敌人的皮肉,仿佛在诉说着最后的殊死搏斗。陈锡联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也有一丝胜利的欣慰,他知道,这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向前站在指挥所前,手持望远镜,目光望向远方。望远镜里的大巴山层层叠叠,全是退敌的烟尘,弥漫在整个山谷,仿佛给大山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参谋递来伤亡统计,他看着看着,手开始微微颤抖,突然把纸揉成一团紧紧攥在手里——昨天还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牵挂,如今只变成纸上冰冷的数字。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一起战斗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可现在却阴阳两隔。他的眼眶湿润了,心中充满了对战友的怀念和对战争的痛恨,默默地在心中誓,一定要让这些牺牲变得有意义。山下传来阵阵悲痛的哭声,是百姓们在辨认遗体,有个妇人抱着具无头尸体,把脸贴在血衣上,声嘶力竭地喊着“我的三儿”,那声音撕心裂肺,像被刀割过,让人心如刀绞,整个万源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春桃在掩埋遗体时,意外现了狗剩的红布条。那截布片缠在无名烈士的手腕上,血已经黑,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想起狗剩说过,这是他娘最后的嫁妆,要留着娶媳妇。现在布片上多了个弹孔,像只流泪的眼睛,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春桃轻轻地解开红布条,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自己的口袋里,仿佛这样就能留住狗剩的一丝气息。她看着周围那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悲痛,这些都是和她一起并肩战斗的伙伴啊。远处传来号声,是部队要转移了,春桃把红布条系在枪刺上,跟着队伍走进密林,露水打湿了裤脚,混着未干的血,她的脚步沉重而坚定,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战友的不舍,不知道前方还有多少艰难险阻在等着他们。
胜利的消息传到瑞金时,电报员抄着密码,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突然哽咽起来。桌上的油灯结了灯花,把“万源大捷”四个字照得忽明忽暗,仿佛也在为这场艰难的胜利而激动。整个瑞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街道上到处都是庆祝的人群。与此同时,万源的山民们正在收殓烈士。他们把遗体抬进岩洞,用石灰水在洞壁画红星,年长的老人念着自编的祭词:“山做棺木云做盖,烈士魂归苏维埃。”他们的声音低沉而庄重,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有个瞎眼老汉,拄着拐杖,摸索着每具遗体的手,嘴里念叨着:“这是挖战壕的,那是教娃识字的……”眼泪不停地滴在冰冷的手背上,结成冰晶,那是对烈士们最深的怀念和敬意。他虽然看不见,但他用心记住了每一位烈士,仿佛他们就活在他的心中,永远不会被遗忘。
四、赤色年轮:石头缝里的记忆
如今的万源保卫战纪念馆,庄严肃穆,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馆外的松柏苍翠挺拔,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里的一切,树影在地上摇曳,仿佛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玻璃柜里躺着半张借谷证,纸边已经被虫蛀得残缺不全,红色印章却依然鲜艳夺目,上面清晰地写着:“借到周家村周王氏稻谷三斗,苏维埃政府日后偿还。”这张借谷证,见证了当年军民的鱼水情,也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旁边的展柜里,放着春桃用过的药箱,箱底垫着染血的红布条,布片上的弹孔,刚好能穿过一粒大巴山的沙砾,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故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生死离别和坚定信仰,让参观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纪念馆的互动体验区,投影技术将当年的战场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置身”大面山阵地,感受子弹呼啸而过的惊险,听见战士们的呐喊和枪炮的轰鸣。有个小朋友摘下眼镜后,眼眶通红:“原来电视里演的打仗,比真实的轻松太多了。”而在另一个角落,几位老人正围着电子沙盘,听着智能讲解器讲述万源保卫战的战略布局,他们不时点头,眼角泛着泪花,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每年清明,大巴山的雾会准时漫进烈士陵园,给整个陵园增添了一丝神秘而又哀伤的氛围。雾气缭绕在墓碑之间,仿佛是烈士们的英魂在徘徊,整个陵园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红领巾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跪在墓碑前,把亲手采摘的野桃花插进罐头瓶里,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烈士们致敬。守陵人老杨头拄着拐杖,缓缓走到孩子们中间,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温柔。他给孩子们讲张班长的故事:“他牺牲时,怀里还揣着没写完的家信,说等胜利了,要给娘捎回万源的茶叶。”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有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有的紧握着拳头,被张班长的故事深深打动。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听着听着,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突然把自己的红领巾系在墓碑上,认真地说:“叔叔,你的红布条该换新的了。”她的话语虽然稚嫩,但却充满了真诚和敬意,让人感受到红色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的传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陵园的纪念墙前,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一位头花白的老奶奶,颤颤巍巍地用手抚摸着墙上的字,嘴里喃喃自语:“老张,我来看你了,咱们的孙子考上大学了,学的就是你当年最想读的专业。”她从布兜里掏出一把炒面,洒在墙根下:“这是按你当年爱吃的法子做的,还是那个味儿。”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在擦拭墓碑,他们一边擦,一边小声交流着对烈士事迹的新现,手中的抹布轻轻拂过墓碑上的灰尘,仿佛在抚平历史的褶皱。
大学生李阳来做暑期志愿时,在文献室里偶然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泛黄的纸页上,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有句用铅笔写的话:“今天教狗剩识字,他把‘革命’写成‘革命’,说要把白狗子的命革掉。”李阳轻轻地摸着字迹凹陷的纸背,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突然想起爷爷临终前的话:“我爹当年就是那个狗剩,他到死都记得,是红军嫂子用米汤在桦树皮上教他写字。”那一刻,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和敬意。他坐在文献室里,静静地翻阅着日记,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狗剩认真学习的模样,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革命的信念,也深刻体会到了那段历史的厚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李阳和同学们成立了“红色记忆”宣讲小组,他们深入学校、社区,用生动的故事和精心制作的视频,讲述万源保卫战的点点滴滴。
县城的老街上,岁的王婆婆坐在门槛上,阳光洒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她正在给重孙编草鞋,粗糙的双手熟练地穿梭着草绳,草绳穿过鞋底时,她总爱哼支老歌:“大巴山高又高,红军来了穷人笑。”她的歌声虽然有些沙哑,但却充满了感情,仿佛把那段历史唱进了歌声里。孙子们坐在她身边,虽然听不懂词,但他们知道这是太爷爷传下来的调子,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他们静静地听着,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崇拜。王婆婆的针线盒里,藏着枚生锈的子弹壳,那是年她爹埋在灶台下的,说等胜利了,要熔了做枚顶针,这枚子弹壳承载着一家人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也见证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每当有邻居来串门,王婆婆就会小心翼翼地拿出子弹壳,讲述它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记住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在万源的乡村,许多老房子的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当地政府组织专家对这些标语进行修复和保护,用特殊的材料和技术,让褪色的字迹重新清晰起来。“穷人要想有饭吃,跟着红军闹革命!”这样的标语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仿佛又让人听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呐喊。村里的老人主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带着游客穿梭在古老的巷道中,讲述着标语背后的故事,以及当年生在这里的动人情节。
五、星火长明:从战壕到星空的传承
去年夏天,万源遭遇百年洪灾,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席卷而来,淹没了大片的街道和房屋。洪水咆哮着,仿佛要吞噬一切,街道上的汽车、家具等物品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救援队的冲锋舟在浑浊的水面上艰难前行,水面上漂浮着各种杂物,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船头的小伙子突然指着断壁上的标语,激动地喊道:“大家看!”那是用红漆写的“人定胜天”,历经岁月的洗礼,漆色在雨水中洇开,像当年战士们的血,充满了顽强不屈的精神。岸上的老人感慨地说,这是年修水库时写的,用的还是当年红军留下的颜料,那一刻,仿佛历史的脉络在这一刻清晰地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万源人民一脉相承的坚韧和勇气。
在救援现场,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中有大学生、上班族,还有当地的村民。志愿者陈薇是个年轻的护士,她不顾危险,在齐腰深的水中背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当年红军为了保护百姓不惜牺牲生命,现在我们也不能退缩。”她坚定地说。在安置点,志愿者们组织孩子们开展“红色故事会”,给他们讲述万源保卫战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灾难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一个小男孩听了故事后,用稚嫩的手在纸上画了一幅画:一面鲜艳的红旗插在山顶,下面是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手拉手的场景。
在芯片研实验室里,万源籍工程师张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复杂的电路图,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和坚定。实验室里的灯光通明,各种仪器出嗡嗡的声响。突然,他想起爷爷讲的“葫芦口伏击”,心中仿佛有一道光闪过:“当年红军把敌人引进口袋,现在我们也要把技术难关围起来!”他立刻带领团队,日夜奋战,连续攻坚三个月。在那段时间里,实验室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他们累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饿了就随便吃点泡面。眼睛布满了血丝,身体也疲惫不堪,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团队成员小林在实验遇到瓶颈时,常常会想起奶奶说的“红军翻雪山过草地都不怕,这点困难算什么”,这句话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在关键材料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当实验成功的那一刻,张强轻轻抚摸着办公桌上那块来自大巴山的石头,石缝里嵌着的弹壳在灯光下泛着幽光,仿佛在诉说着先辈们的故事,也见证着新一代万源人在科技战场上的胜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乡村振兴的产业园里,返乡青年刘梅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园里的木耳。她把红军故事巧妙地编成直播脚本,站在挂满木耳的架子前,声音洪亮地说:“当年红军吃着野菜打胜仗,现在咱们用科技种出金木耳!”屏幕上立刻飘过一条条弹幕:“姐姐讲讲借谷证的故事呗。”于是她放下剪刀,绘声绘色地讲起周王氏的三斗稻谷,讲到动情处,她的眼中泛起泪花:“那三斗稻谷,是百姓对红军的信任,也是红军与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如今,我们产业园的每一份收获,都是对这份信任的延续。”为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刘梅成立了合作社,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木耳。她还在产业园里设立了“红色文化角”,展示万源保卫战的老物件和图片,让游客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深秋的大巴山,红叶漫山遍野,像当年的战旗一样鲜艳夺目。万源中学的孩子们整齐地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袖口都别着小红星,在阳光下闪闪光。有个扎马尾的女孩,口袋里装着爷爷传下来的铜纽扣,那是从红军烈士衣襟上捡的。当国歌响起时,她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突然觉得,这歌声和山风穿过战壕的声音,竟如此相似,仿佛历史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激励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奋勇前行。仪式结束后,学校组织了“重走红军路”活动,孩子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行军路线徒步,感受先辈们的艰辛。在途中,他们互帮互助,克服了陡峭的山路和恶劣的天气。一个平时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到达终点后说:“我终于明白了,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
在万源的一所小学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正在进行。老师带着孩子们用泥土制作万源保卫战的场景模型,孩子们认真地捏着每一个细节:陡峭的山峰、简陋的战壕、冲锋的战士。一个小男孩一边捏着红军战士的模型,一边说:“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像红军叔叔一样勇敢!”老师笑着点点头,给孩子们讲述模型背后的历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芽。学校还开展了“我给烈士写封信”活动,孩子们用纯真的语言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感激。其中一封信中写道:“亲爱的烈士叔叔阿姨,谢谢你们的付出,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把万源建设得更好!”
在城市的街头,万源红色文化宣讲团的成员们正在进行宣讲活动。他们带着精心制作的展板和视频,向过往的行人讲述万源保卫战的历史。一位白苍苍的老人驻足观看,眼中满是回忆:“我父亲当年就参加了万源保卫战,他常说,没有那场战斗的胜利,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宣讲团成员们还走进社区、企业、学校,让更多人了解万源的红色历史,传承万源保卫战的精神。在一次企业宣讲中,一位年轻的员工深受触动:“这种不畏艰难、团结一心的精神,正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的。”
夜幕降临,万源保卫战纪念馆的灯光亮起,照亮了馆前的广场。老人们在这里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嬉笑玩耍,一片祥和安宁。而在纪念馆内,展柜里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玻璃映出参观者们专注的神情,他们有的拍照记录,有的认真阅读文字介绍,有的则陷入沉思。一位年轻人在留言簿上写道:“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定当好好珍惜。传承红色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远处的大巴山,在夜色中巍峨耸立,山顶的星空璀璨。那些星星,就像当年万源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们的眼睛,在天上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土地。山风拂过,仿佛又传来了当年的战斗号角和百姓的呐喊,那声音穿过历史的长河,回荡在万源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万源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畏艰难,奋勇向前,让万源保卫战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星火,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dududu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