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大地蜿蜒的历史长河中,文庙是永不褪色的文明图腾。每当晨雾如纱般漫过朱红色的宫墙,檐角的铜铃便会在穿堂风中轻响,恍惚间千年光阴在此重叠——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文翁兴学的执着,每一片黛瓦都浸润着学子们的琅琅书声。当指尖抚过斑驳的石柱,仿佛能触摸到儒家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芽的脉络;当目光掠过飞檐上栖息的铜铃,耳畔似有千年前的晨钟暮鼓悠悠回荡。
一、文翁开教:播撒文明的火种
西汉时期的蜀地,虽有着神秘瑰丽的古蜀文明,却因秦灭巴蜀而陷入文化断裂的困境。彼时的成都平原,阡陌间零星散落着简陋的茅草屋,《汉书》记载其“蜀地辟陋有蛮夷风”,《蜀王本纪》亦叹其“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市集上,人们以物易物,交易声中混杂着方言俚语,却难觅一丝书香。茶馆里,说书人讲述着古蜀王的传说,却无人谈论圣贤经典;田间地头,农夫们传唱的民谣,尽是些家长里短。
汉景帝末年,来自儒家文化重镇庐江郡舒县的文翁,以蜀郡守的身份踏入这片亟待开化的土地。他的官轿碾过泥泞的道路,停在一处荒废的祠堂前。望着断壁残垣间丛生的杂草,他捋着胡须良久,最终在祠堂的朽木上刻下“学宫”二字。自此,这座被后人称作成都石室中学前身的官学堂,成了蜀地文明的第一簇火苗。
学堂初创时,条件简陋。文翁亲自砍伐竹子,制成竹简;又用树皮、麻绳将简陋的桌椅捆绑成型。清晨,他总会手持竹简立于学堂前。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他藏青色的袍角,学堂里便响起整齐的诵读声:“学而时习之……”稚嫩的声音穿透雕花窗棂,惊起檐下的飞鸟。为了让蜀地学子接触正统儒学,他不惜耗费重金,从学堂中挑选二十名聪慧学子,为他们备好行囊与盘缠,送其远赴长安太学深造。这些学子归来时,有的带着沾染长安尘土的书卷,有的怀揣着朝廷授予的官职文书,他们如同火种,在蜀地各级官府中传播知识的光芒。
在文翁的感召下,巴蜀民众如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般拥抱儒学。茶馆里,商贾们放下算盘,谈论《论语》中的义利之辨;田间地头,农夫在劳作间隙,探讨《春秋》里的兴衰之道。更有甚者,将儒家警句刻在农具上,“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样,随着锄头的起落,一次次深入巴蜀的土地。儒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巴蜀大地深深扎根。一些乡绅主动捐钱捐物,帮助扩建学堂;民间艺人将儒家故事编成戏曲,在村落间巡回演出;就连孩童们玩耍时,也会模仿学堂里先生授课的模样,有模有样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
二、岁月淬炼:儒学的巴蜀化蝶
东汉时期,儒学在巴蜀完成了从“移植”到“重生”的蜕变。儒家“正道直行”的精神,与巴蜀人骨子里的豪迈坚韧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当外戚梁冀擅权的阴云笼罩东汉王朝,巴蜀学派代表杨厚的书房里,烛火彻夜未熄。面对朝廷的征召,他毅然选择“自退去,授门徒三千人”。
他的书院坐落在青城山脚下,白墙灰瓦掩映在竹林间。每日清晨,弟子们踏着沾满露水的石阶前来,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着竹简与毛笔。杨厚手持木杖,在庭院中踱步讲学,讲到动情处,声音响彻山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窗外的风声、竹叶的沙沙声,与弟子们整齐的诵读声交织成曲。在这片远离朝堂的天地中,杨厚以言传身教诠释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儒家气节。
曾有弟子问他:“若遇乱世,当如何自处?”杨厚指了指院中的青松,“看那松树,风雪愈大,身姿愈挺。君子处世,亦当如此。”在他的教导下,弟子们不仅饱读诗书,更习得一身浩然正气。有的弟子在学成后,投身地方治理,将儒家的仁政思想付诸实践;有的则继续钻研学问,着书立说,为巴蜀儒学的展添砖加瓦。也让巴蜀学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展。
岁月流转,儒学与巴蜀本土文化不断交融,催生出无数动人传说。有人说,青城山的云雾是孔子讲学留下的智慧;也有人讲,岷江的浪花中藏着文翁的教诲。在乡间,甚至流传着“文庙的砖瓦会说话”的故事——每当月圆之夜,文庙的墙砖便会低声讲述古圣先贤的故事,只有心诚的学子才能听见。这些传说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文庙的飞檐斗拱之间,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让古老的智慧焕生机。还有传说,文庙中的古井连通着东海龙宫,井水甘甜清冽,饮之可使人聪慧,因此每逢考试,学子们都会争相前来取水。
三、文庙寻踪:凝固的文化诗篇
(一)德阳文庙:文运昌盛的象征
德阳文庙的“道冠古今”坊,由青石筑成,坊上的浮雕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麒麟吐书、龙凤呈祥的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坊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凹陷的车辙里,不知曾留下多少学子求学的足迹。穿过坊门,棂星门巍然耸立,十二根石柱上雕刻着云雷纹与星宿图,将古人对文曲星的崇敬凝固成永恒。传说每逢科举之年,棂星门便会在深夜出微光,指引着学子们走向考场。曾有寒门学子,在赴考前夜迷路,正是循着这缕微光,才顺利抵达考场,最终高中举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过了棂星门,泮池如一方砚台,倒映着天空的流云。三座泮桥恰似三支饱蘸墨汁的毛笔,静静等待着书写学子们的锦绣前程。中桥作为状元专属通道,两侧的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鲤鱼跃龙门的图案。明清时期,每逢新科状元回乡,都会在此举行盛大的仪式。鼓乐声中,状元身着红袍,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走过中桥,接受百姓的欢呼。如今,桥面上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雕刻,依然在无声诉说着昔年锦袍玉带的脚步与今朝革履的叩击在此重叠的奇妙。在桥的一侧,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历代状元的名字,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荣耀与辉煌。每年高考前夕,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会来到这里,在状元桥上徘徊,抚摸着栏杆上的雕刻,祈求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富顺文庙:神秘与庄严并存
富顺文庙的万仞宫墙,高达数丈,墙面由特制的青砖砌成,砖缝间的糯米灰浆历经千年依然坚固。站在宫墙下,人显得格外渺小,仿佛能感受到孔子学问的高深莫测。墙根处,长满了青苔,为这庄严的宫墙增添了一丝岁月的痕迹。穿过圣域门和贤关门,高达米的棂星门如巨人般屹立,其顶部的石雕宝瓶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宝瓶周围,雕刻着精美的云纹,仿佛随时会腾云而去。
进入文庙深处,泮池中央的状元桥上,九条石龙栩栩如生。传说这些石龙是鲁班的弟子所雕,每到深夜,龙睛便会出红光。只有金榜题名的状元才有资格从这座桥上走过,且走过此桥者必成国之栋梁。站在桥边,闭上双眼,似乎能听见千百年前学子们在此立下的铮铮誓言,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曾有一位状元,在走过此桥后,俯身抚摸着石龙,泪流满面,他说:“今日之荣耀,皆因先贤庇佑,日后定当为国为民,不负此桥。”
大成殿内,o根大圆柱拔地而起,支撑起o米高的殿顶。梁枋檐板上,匠人们用金箔、彩绘勾勒出龙凤麟狮、虫鱼花鸟,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崇圣祠上的裸体男陶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小陶人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表情生动,有人说他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化身,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生殖崇拜的遗存。无论答案如何,这个神秘的陶像,都为庄严的文庙增添了一抹奇幻色彩。在陶像周围,还摆放着一些古老的祭祀用品,锈迹斑斑的铜鼎、刻满符文的玉璧,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祭祀场景。每年的祭祀大典,这里都会重现古代的祭祀仪式,身着古装的祭祀人员,严格按照古礼进行祭祀,场面庄严肃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三)资中文庙:尊师重教的典范
资中文庙因出过南宋赵逵和清代川中唯一状元骆成骧,而散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庙前七孔镂空壁塑大照壁,长数十米,宛如一幅立体画卷。云海波涛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水宫龙府内,龙王正宴请宾客;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鱼跃龙门图,鲤鱼奋力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仿佛要滴落在观赏者身上,仿佛在无声激励着学子们奋勇向前。照壁的背面,刻着历代文人的诗词,字体或苍劲有力,或飘逸灵动,与正面的图案相得益彰。
庙门的红墙单孔、双檐斗拱,采用榫卯结构,未用一根铁钉却坚如磐石。门内明成化年间的石碑,碑身刻满文字,记录着文庙的修缮历史。碑前的赑屃,头部微微抬起,眼神威严,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文化圣地。传说摸摸赑屃的头,就能沾到文气,因此每逢考试前夕,这里总会挤满前来祈福的学子。
最令人称奇的是大成殿内的孔子站像。别处的孔子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十二章王服,高坐正殿;而资中的孔子,却身着素色布衣,谦恭而立,双手交叠,目光温和地凝视着前方。原来孔子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苌弘正是资中人。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重,孔子在此“屈尊”站立。这全国独一无二的塑像,将儒家“尊师重教”的理念,化作了永恒的艺术表达。在孔子像前,常年摆放着鲜花和水果,表达着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殿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些孔子与弟子们的画像,生动地展现了儒家的教学场景。每年教师节,当地的教师们都会来到这里,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
(四)温江文庙:祥瑞之光的守护
温江文庙,又称柳城文庙或鱼凫文庙,自宋咸平初年落成,便见证了无数岁月变迁。庙前的街道两旁,古柳成荫,枝条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历经战火与火灾的洗礼,文庙的建筑依然保持着宋代的风格,斗拱飞檐间,尽显古朴典雅。走进文庙,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牌坊,上面的题字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年的遒劲有力。
相传在文庙建成之初,每至中秋月夜,大成殿屋顶便会散出祥瑞之光,光芒柔和,照亮整片夜空。当地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朝着文庙的方向跪拜,他们相信这是孔子的智慧之光,能庇佑温江的学子们学业有成。如今,虽然再也没人见过那神奇的光芒,但每逢开学季,家长们依然会带着孩子来到文庙,在孔子像前献上一束鲜花,祈求孩子聪慧好学。在文庙的庭院里,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相传是建庙时所种,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飘落,铺满庭院,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树下,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讲述着文庙的故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庭院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文庙内还有一座小型的博物馆,陈列着许多与儒学相关的文物。有古老的儒家典籍,书页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有历代学子使用过的文房四宝,砚台里仿佛还残留着墨香;还有一些科举考试的试卷,上面的字迹工整秀丽,展现着古代学子的才华。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温江文庙的历史,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研究。
四、风云际会:乱世中的文化坚守
汉晋时期,巴蜀儒学的展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刘备在成都称帝时,皇宫内的书房里,案头摆放着《春秋》与《孟子》。他时常对臣子们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以“忠义”为旗帜,将儒家思想作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曹丕称帝时,他身着素服,为汉献帝丧三日,以汉室正统自居,赢得了众多儒士的支持。在丧仪式上,诸葛亮亲自撰写祭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汉室的忠诚与对儒家忠义思想的坚守。
丞相诸葛亮的丞相府中,烛光常常亮到深夜。他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融入到治国理政之中。制定《蜀科》时,他虽用法家之术严明律令,却以儒家之本润泽人心。北伐前夕,他在《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不仅是他对蜀汉的忠诚,更是儒家“士”精神的最高体现。在丞相府的花园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座右铭,也是儒家修身思想的体现。
在诸葛亮的影响下,杜琼、谯周、尹默等儒士纷纷投身学术教育。杜琼在成都开设学馆,讲授《尚书》;谯周的书房里,堆满了经史子集,他在此着书立说,培养出陈寿等史学大家;尹默则专注于研究《易经》,他的学说在巴蜀广为流传。这些儒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同点点星火,让儒学在巴蜀的夜空依然闪耀。在学馆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学,讨论学问,虽然外面战火连天,但这里却是一片宁静的学术天地。
当敌军兵临城下,这些儒士们并未退缩。他们组织民众,修缮城墙,同时在城墙上诵读儒家经典,鼓舞士气。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抵御外敌。在一次守城战斗中,杜琼亲自登上城墙,手持长剑,大声朗诵《诗经》中的战歌,激励着守城将士奋勇杀敌。他的声音坚定有力,感染着每一个人,让大家充满了斗志。
五、薪火相传:永恒的精神灯塔
巴蜀的文庙,早已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儒家文化的精神圣殿。它们是活着的史书,一砖一瓦都铭刻着历史的记忆,一梁一柱都诉说着文明的传承。
春日,文庙的庭院里,海棠花开得正艳,花瓣落在石阶上,与古老的碑文相映成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清脆的童声回荡在庭院中。老师会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每一个典故,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有的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临摹碑文上的书法,教导他们感受汉字的优美与力量。夏日的午后,老人们坐在文庙的回廊下,摇着蒲扇,讲述着文庙的传说。他们的故事里,有文翁兴学的艰辛,有杨厚讲学的风范,也有历代学子寒窗苦读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得入神,眼中充满了对古代先贤的敬仰。秋风起时,金黄的银杏叶铺满文庙的小径,游客们踩着落叶,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有的游客会捡起一片叶子,夹在书中,作为此次文庙之行的纪念;还有的游客会在落叶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得到文庙的庇佑。冬雪飘落,文庙银装素裹,宛如一幅水墨画卷,静谧而庄严。此时的文庙,更像是一位沉思的智者,在白雪的覆盖下,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当夕阳为文庙披上金色的外衣,红墙黛瓦在余晖中愈庄严肃穆。漫步其中,脚下石板路的每一道裂痕,都似在诉说着往昔学子的寒窗苦读;檐角悬挂的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吟唱千年未绝的文化长歌。那些斑驳的壁画、褪色的匾额、长满青苔的石阶,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在文庙的一角,有一间小屋,里面收藏着许多古老的书籍和文物,这些都是文庙历史的见证。如今,这里还经常举办文化讲座和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讲解儒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庙的历史和价值。
这些静默的文庙,如同历经沧桑的智者,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引路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文庙所承载的智慧与精神,将如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激励我们在传承与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而巴蜀大地,也将在文庙的守护下,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传奇,让儒家思想的光芒,永远闪耀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文庙,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出新的活力。一些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在文庙中举办成人礼,让年轻一代在古老的建筑前,感受传统文化的庄重与神圣,从而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dududu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