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盘,是镌刻在巴蜀大地上的独特文化符号,是蜀人千百年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并非简单的村落,而是由农舍院落、茂密林木、潺潺水系和广袤耕地共同编织的诗意家园,宛如镶嵌在川西平原与丘陵间的璀璨明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创新转型,林盘始终以其独特的姿态,诉说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故事。
一、山水织就的栖居密码
林盘的形成与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亿万年前,地质运动造就了四川盆地的地形,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更让这片土地成为“天府之国”。在这样的自然馈赠下,蜀人依山水而居,逐渐构建起林盘这一独特的聚落形态。
林盘以农舍为核心,这些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看似质朴,却蕴含着深厚的建筑智慧。房屋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抗震性能良好,还便于拆卸和重建。堂屋作为家庭的核心空间,供奉着祖先牌位,每逢节日,家族成员在此祭祀祖先,寄托对先辈的追思与敬意。门窗上雕刻着花鸟鱼虫、神话传说,蝙蝠与铜钱的图案寓意“福在眼前”,牡丹象征富贵,这些精美的雕刻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外围的乔木林带,是林盘的天然屏障。高大的榕树、香樟、楠木等树木,树龄可达数百年,夏日枝叶繁茂,形成遮天绿荫,将暑气隔绝在外;冬日则阻挡凛冽寒风,为林盘营造温暖的小气候。中层的竹林更是林盘的“宝藏”,慈竹、斑竹、楠竹交织成海,竹子生长迅,-年即可成材,可用于搭建房屋、制作家具、编织器具。在过去,村民们用竹子编织竹篮、竹筐,用于盛放粮食和蔬菜;竹椅、竹席则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不仅是自然的乐章,还能起到预警作用,一旦有陌生人或野兽靠近,村民便能及时察觉。
水系是林盘的生命脉络。清澈的溪流或穿林而过,或绕屋而行,这些溪流大多源自都江堰的分支,水质清澈,富含矿物质。池塘点缀其间,除了满足灌溉与生活用水需求,还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夏日,荷花绽放,粉白与碧绿相映成趣,蜻蜓在荷花间飞舞;秋日,菱角成熟,妇女们划着木盆采摘,孩子们在岸边嬉笑玩耍。池塘里养殖的鱼类,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外围的耕地与林盘相依相伴,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条件,种植着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以及各种蔬菜和水果。春天,油菜花金黄一片,宛如金色的海洋;秋天,稻田麦浪翻滚,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在空间布局上,林盘展现出独特的美学。在平坦开阔的成都平原,林盘多呈规整的圆形或椭圆形,宛如大地浅浅的酒窝,这种布局有利于防风和采光。而在丘陵地带,林盘则依地势起伏,或隐匿于山坳,似羞涩少女藏身群山怀抱,或沿溪流蜿蜒,如灵动游龙嬉戏山水之间。雅安某林盘,房屋沿山溪错落排列,溪水倒映着翠竹农舍,清晨薄雾笼罩,宛如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仙境;郫县唐昌镇的林盘内,百年水碾坊藏身竹林,溪水推动石碾,昼夜不息地研磨稻米,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使得每个林盘都独一无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乔木-竹林-农舍”的三层布局,是蜀人“天人合一”生存智慧的生动体现。这种布局不仅满足了生活需求,更构建起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恩泽,为林盘带来了稳定的水源。在古代,蜀人就懂得利用水的自然流动,修建水渠和水堰,将都江堰的水引入林盘。村民们根据水流的方向和地势的高低,合理规划农田和灌溉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灌溉季节,水渠里水流潺潺,滋润着每一寸土地;非灌溉季节,水渠则成为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林盘内的生态循环系统令人惊叹。农作物的秸秆和厨余垃圾,经过酵后成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动物的粪便也被收集起来,用于肥田。池塘里的淤泥定期清理,同样是优质的肥料。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垃圾的产生,还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展。在林盘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每当盛夏,林盘便化身清凉的世外桃源。高大乔木与茂密竹林如天然遮阳伞,将炽热阳光挡在枝叶外,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扫出一片空地,铺上竹席,便是绝佳纳凉处。孩子们趴在竹席上写作业,阳光透过竹叶缝隙在作业本上跳跃,蝉鸣中铅笔沙沙作响;老人们摇着蒲扇围坐唠家常,手中银针穿梭于鞋底,纳出细密针脚,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妇女们或编织竹篮,或缝制衣裳,指尖翻飞间将生活琐碎织成温暖日常。微风裹挟着竹叶清香与泥土芬芳拂过,驱散暑气,带来阵阵清凉。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这里承载着无数人关于夏日的美好回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盘里的人们还深谙“顺应天时”的道理。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立春播种,芒种收割,霜降贮藏。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习俗和饮食,如立春吃春饼,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冬至吃羊肉汤,驱寒保暖。这种与自然节律相契合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忙碌的劳作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诗意。
三、商贾云集的古镇风华——元通古镇
林盘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巴蜀文化的活态载体。元通古镇,依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汇流而建,有着“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oo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古名“水渠子”,因水湾得名。在古代,水路运输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元通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逐渐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古镇的林盘布局独具特色。桢楠、银杏等高大乔木沿河岸生长,形成一道绿色长廊,既美化了环境,又为行人提供了遮荫之处。河岸边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古朴的川西民居相映成趣。永利桥横跨文井江,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石桥,桥身用巨大的条石砌成,桥墩坚固,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桥上的栏杆雕刻着精美的花鸟鱼虫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技艺。
古镇内,黄氏公馆、罗氏公馆等明清建筑雕梁画栋,诉说着往昔的繁华。黄氏公馆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四合院,庭院深深,布局严谨。院内的木雕、砖雕、石雕堪称一绝,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丰富多样,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罗氏公馆则是亦农亦商的代表,大院正门临麒麟街为商店,后院靠文井江,院外为码头,这种前店后宅的布局,体现了当时商业与居住的紧密结合。据说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罗家还派二十多名家丁参与保路,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通塔雄踞于三江交汇处,是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其得名于明朝时的圆通寺,与佛教渊源颇深。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佛塔,最初用于存放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子,后来也用于存放历代高僧舍利子或收藏佛经,七层为最高等级,在佛教中具有极其尊贵的地位。关于元通塔,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有人说它是为了镇住水患,护佑两岸百姓;也有人说它是为了保佑商贾生意兴隆。这些传说为元通塔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昌阁和“惜字宫”则彰显了古镇的文人风雅与对文化的景仰。文昌阁是文人学子聚会、学习的场所,每逢考试前夕,学子们会在此祭拜文昌帝君,祈求金榜题名。“惜字宫”是古人焚烧带字纸张的地方,体现了对文字的珍惜和对文化的尊重。在古代,人们认为随意丢弃带字的纸张是不敬的行为,因此专门修建“惜字宫”,将废弃的纸张集中焚烧,以示对文化的敬畏。
四、两市相连的烟火人间——连二里市
连二里市地处温江、崇州交界处,是集集市与林盘于一身的独特存在,素有“一足踏二县,一市连二乡”的说法。这里的“市”,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古代的集市,是周边乡民交易商品、交流信息的场所。“渔火遥连市,村扉半掩柴”的诗意景致,生动地描绘了连二里市的宁静与繁华。
崇江桥是连二里市的标志性建筑,采用木结构,重檐庑殿顶,穿斗式架梁,这种建筑风格在川西地区较为少见。屋盖分脊上雕塑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桃园结义”等传统戏剧形象,这些雕塑色彩鲜艳,造型生动,仿佛将一个个经典故事凝固在桥上。崇江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连二里市的兴衰变迁。在oo年的“·”地震中,原来嘉庆年间修好的崇江桥不幸被震毁。如今我们看到的崇江桥,是温江、崇州两地震后携手,精心规划和修建而成的,它承载着两地人民重建家园的希望和决心。
每逢农历“一、三、六、八”是连二里市的赶场期,这一天,整个集市热闹非凡。天还未亮,周边的村民们便挑着自家的农产品,从四面八方赶来。街市两旁摆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色彩斑斓,散着泥土的芬芳。煎黄糕、叶儿粑等川西特色小吃的摊位前,更是围满了人。煎黄糕外酥里嫩,甜而不腻;叶儿粑清香软糯,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竹叶的清香。集市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连二里市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黄家渡旧址、黄家祠川西坝子、周家老鸹林“川西唯一集市林盘”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连二里市的历史变迁,也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在黄家渡旧址,老一辈的人还能回忆起当年船只往来、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周家老鸹林则是当地生态环境的缩影,茂密的树林里,栖息着各种鸟类,每当傍晚,鸟儿归巢,叫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oo年,连二里市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评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邻里守望的岁月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