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处境让高层看到了自身对高端芯片的迫切,才转而改变了一些方向将资金砸入芯片领域。<p>
不过对于整体的局面来说,在硅基芯片上进行后追,也只能说是一种迫于无奈接招的办法。<p>
毕竟一方面是追上去的难度大,另一方面,在硅基芯片领域实现超车的可能性,几乎是等于零。<p>
不过芯片领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管如何,华国都要实现自主生产制造的能力,至少不能被拉开的太远。<p>
。。。。。。<p>
办公室中,徐川思索着一些关键的东西。<p>
对于他来说,在硅基芯片上进行研发并不是他的目标,硅基芯片领域追的再猛,也是在别人定制好的棋盘和规则中玩游戏。<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div>
如果想要寻求超越的话,势必要撕开另一条新的赛道。<p>
量子计算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向。<p>
尤其是在他已经完成构建拓扑量子材料理论的基础上,在量子计算机上实现弯道超车并不是没有可能性。<p>
不过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相差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p>
除此之外,量子计算机和量子芯片到底采用什么材料、算法、硬件配合等等各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都很麻烦,<p>
这也是徐川在完成了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论文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布出去,也没有将论文送上去的原因。<p>
现在的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实验室甚至是理论状态的东西。<p>
别说是现在了,就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再过十年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依旧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p>
就如同之前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样,理论完善,但实际上在他没有重生回来前始终都是永远的五十年。<p>
要想在这条路上实现弯道超车,难度太大了。<p>
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的敲击了一会,徐川从沉思中回过神来。<p>
和华威进行合作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如果真要下定决心将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出来的话,要么等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完成后,他亲自抽出时间来带领团队针对量子材料进行研发,要么干脆直接将论文丢给上面。<p>
前者他有一定的把握,毕竟理论工作是他做的,在材料上他也有着足够的经验。<p>
更关键的是,他还开了一个未来视角,知道有哪些材料更适合量子计算机的核心。<p>
不过问题在于时间方面会拖的较久,虽然如今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技术都已经步入正轨,甚至有了很大的进度,但要完全做出来,应该还需要一段时间。<p>
而且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技术都只是基础工作,后续的载人航天工作和探月工程才是大头。<p>
至于后者,一个国家的能力毋庸置疑肯定是远远大于一家企业的。<p>
但问题也同样存在,论文的核心作者不在,要吃透他的论文,将其转变成材料领域的实力,需要的时间同样不短。<p>
毕竟,这是基于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基础的,要吃透量子基础,就必须要先吃透前者。<p>
然而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论文已经公开了快半年的时间,整个世界敢说自己完全摸透了,恐怕都没几个。<p>
毕竟这不是纯粹的数学论文,它是凝聚态物理的基础。<p>
而凝聚态物理是当今物理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材料物理学的核心。<p>
虽然徐川为这个领域做出了框架,但并不代表凝聚态物理的问题就解决了,无论是Kondo杂质问题、还是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亦或者量子自旋液体难题都是需要面对的。<p>
这方面,国内凝聚态物理方面教授虽然多,但量子领域的大牛还真没几个,量子领域排名前二十的大牛,几乎都是国外的。<p>
目前来说,恐怕还没有什么顶级的大拿能够代替徐川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份工作。<p>
不过整体上来说,将论文传上去的选择比和华威合作的选择更好。<p>
毕竟华威同样也面临着无人可以解析应用论文的尴尬局面,而前者至少还是一个大国的体量,科学院再怎么说也能凑出来一批人做这份工作。<p>
“分身乏术啊~”<p>
想清楚中间的情况后,徐川摇了摇头长叹了口气。<p>
他有能力来进行研究,但他没有足够的时间。<p>
哪怕他这会才二十多岁,正是一个人精力最为充沛的时候,但手中的项目就已经几乎将他的时间牢牢锁定了住了。<p>
更别提在后续还有一个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工程在等着他。<p>
量子计算机虽然重要,但对于他来说终究还是个未知数,相对比在这一个领域进行赌博来说,徐川更愿意选择稳妥一点的熟悉领域。<p>
不过将论文传上去,让科学院那边研究一下还是没什么问题的。<p>
摇着头,徐川做出了决定。<p>